早期教育對孩子的好處
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媽媽聽后很吃驚,問她是怎么認識的。伊迪絲告訴媽媽,是幼兒園老師薇拉小姐教的。
母親表揚了孩子后,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像力。
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太陽、足球、鳥蛋等各種圓形的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老師教她識讀了26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她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結果伊迪絲的母親勝訴了。
這位媽媽為我們家長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陪孩子慢慢成長做出了楷模。對于早期教育,我們也許無法像這位媽媽一樣認識得如此透徹,執行得如此堅決。
但為了孩子的長期發展,讓孩子不輸在起點并最終贏在終點,我們至少需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科學認識: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應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少知到多知、從簡單到復雜、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
父母早早地進行所謂的智能開發和能力訓練,不僅會剝奪孩子童年應有的快樂,增加他們學習的負擔和壓力;更嚴重的還會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嘗到失敗和不成功的負面情緒體驗。所以,教育孩子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適時教育。
早教不等同于智力開發,內容很寬泛 早期教育是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不是單純的智力開發和知識灌輸,不是指認識幾個字、做幾道題或背幾首詩。
其內容相當寬泛,包括動作、語言、認知、音樂等智能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我們不能片面地強調智力開發并用簡單的硬性標準去衡量,更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性格意志和交往能力等。
早教不一定要去早教機構,家庭發揮的作用不可忽略。不是將孩子托給專業的早教中心,便可換來聰明健康的寶寶。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開發孩子潛能最重要的實施人。
相比其他因素,家長的科學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在選擇早教機構時,一定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專業早教機構、幼兒園共同完成。
(責任編輯:易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