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見長輩不打招呼怎么辦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彬彬有禮的孩子,但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很難做到。比如見到長輩不問好;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者罵人、打人……孩子的這些無禮行為,讓不少家長頭疼。那么孩子遇見長輩不打招呼怎么辦?
行為一:遇見長輩不打招呼。不少孩子碰到鄰居或者父母的朋友時,要么低下頭愛答不理,要么躲到媽媽身后。這種情況若偶爾出現,可能是因為當時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別的地方,有的孩子則是針對特定人物和場合。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表現去觀察,了解他們不主動打招呼的原因。但若是不分場合的普遍性習慣,那就需要特別注意了。
改善方法:年紀越小的孩子,遇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警戒與退縮,這是自我保護的自然反應。這時,家長可以通過“寶貝,這是住在隔壁的李媽媽”等介紹開始,將孩子自然地拉入大人的社交圈,千萬不要動不動就用“怎么不叫人?沒禮貌!”這種口氣來責備孩子。平時在路上碰到熟人時,可以多提醒孩子:“你看那是誰?”孩子可能就會主動跑去打招呼。打招呼不見得都得說“叔叔阿姨好”,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一個微笑、點頭或招手,都是禮貌的回應。還有一種情況: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因為不喜歡一個人而不愿主動打招呼,尤其是沖孩子發過火、表情嚴厲的人。這時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消除他們的恐懼感。
行為二:與人交談不直視對方。一些孩子跟大人說話時,眼睛總是盯著地板,或者玩手里的玩具,回答大人的問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看起來很沒有禮貌。其實,在孩子眼里,比他們高大的成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生物。如果孩子天性害羞,這樣的要求會更困難。
改善方法:不要期待害羞的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們降低人際焦慮感。如果孩子害羞,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引導他:“你低頭不看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說話。”當孩子有所改變時,家長要立刻做出回應:“你剛剛說話時看著阿姨,很棒!”很可能你提醒十次只能成功一次,但要有耐心,看見孩子進步,就要立刻給他鼓勵。另外,家長跟孩子說話時,可以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慢慢培養,就會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