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這些易讓寶寶生病的壞習慣
壞習慣四:臨睡喝奶
很多寶寶有睡前喝奶的習慣,喝完奶不刷牙、不漱口就睡覺了,甚至抱著奶瓶就睡著了。細菌最喜歡牛奶和牛奶在口腔中分解的酸性物質,睡前喝奶很容易導致細菌在隱蔽的咽喉部和牙齒縫隙中繁殖。從而使寶寶更容易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和齲齒等問題。奶喝得很飽,然后馬上睡覺,沒有給腸胃消化的時間,也容易導致積食等問題。
如何幫寶寶改掉臨睡喝奶的習慣?
不要讓寶寶叼著奶瓶睡覺:很多小寶寶有叼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并不是因為餓了,而僅僅是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對于這樣的寶寶,媽媽可以用安撫奶嘴、口水巾等其他安慰物,替代奶嘴安撫寶寶。
把喝奶時間提前一些:不要到臨睡覺了再讓寶寶喝奶,不妨將喝奶的時間提前到睡前1小時,喝完奶后在稍稍做會兒游戲,讀會兒書再睡覺,給腸胃消化的時間。
喝完奶要清潔口腔:對于1歲以內的小寶寶,晚上喝完奶后一定要再喝點溫水清潔口腔,媽媽也可用指套牙刷或軟紗布幫寶寶清潔口腔。1歲以上的大寶寶就要逐漸養成臨睡刷牙的好習慣了。
壞習慣五:不愛睡覺
睡眠對寶寶生長發育十分重要,寶寶在睡眠過程中體內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身高的增長;睡眠還有助于免疫力的形成,幫助寶寶抵抗疾病。一些寶寶非常貪玩,不愛睡覺,加上父母愛熬夜,忽視了培養寶寶早睡早起的習慣。久而久之,寶寶疲乏過度,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了。
寶寶不愛睡覺怎么辦?
父母要以身作則:很多寶寶睡得很晚,與父母愛熬夜的習慣密切相關。房間里燈火通明、電視吵鬧,寶寶是很難乖乖入睡的。因此,父母首先要養成按時就寢的習慣,給寶寶營造睡覺的氣氛,陪伴寶寶一起睡覺。如果父母確實因為工作原因,需要熬夜,最好將工作地點轉移至書房或客廳,在臥室和兒童房盡量給寶寶小范圍地營造睡覺氣氛,讓寶寶順利入睡。
逐步將睡覺時間提前:晚間10點到次日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的時段,寶寶在這段時間最好處于深睡眠狀態,這樣對生長發育最為有利。因此,寶寶最好能在晚上9點半上床睡覺。對于不愛睡覺、睡得很晚的寶寶不必一下子將時間提前到9點半,可以每天提前10分鐘,慢慢地寶寶就能將生物鐘調整好了。
睡前不要做讓寶寶興奮的游戲:調暗燈光玩個手影游戲、唱首節奏舒緩的歌、講個情節不那么曲折的故事都是不錯的睡前儀式,可以讓寶寶慢慢放松下來,逐漸進入睡眠狀態。激烈地運動、新鮮刺激的動畫片等就不太適合了,容易讓寶寶更加興奮,而難以入睡。
壞習慣六:小病扛著
有些媽媽由于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寶寶發燒感冒時,常常讓寶寶像大人一樣扛著。直到病情嚴重了,才去看醫生。事實上,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寶寶生病,一般病情變化很快,只有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迅速遏制住病情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嚴重后,寶寶反而需要吃更多的藥才能痊愈。要知道疾病帶來的危害遠比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要強得多,況且在醫生指導下,短期吃藥,藥物的副作用一般不會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
怎樣合理給寶寶用藥?
何時需要帶寶寶看醫生: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是最關鍵的。如果寶寶只是輕微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食欲不錯,精神狀態也很好,媽媽可以暫時在家觀察。注意調理好寶寶的飲食,給他多喝水,讓他多休息,適當吃一些OTC的小兒感冒藥。如果寶寶出現超過38.5℃的高燒、精神差、不吃飯、嗜睡等表現,就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不要擅自給寶寶停藥:退熱劑、鎮咳劑等藥物,是對癥治療的,癥狀消失,就可以停藥。但也有一些藥物,比如抗生素等是需要按療程服用的。即使寶寶的癥狀已經好轉,也需要按醫囑繼續完成整個療程的治療,以免病菌死灰復燃,引起疾病的反復。
壞習慣七:一發燒就要求輸液
很多媽媽認為發燒是病情的晴雨表,燒得高病情就重,必須要馬上退燒才能安心。因此,寶寶一發燒,就希望醫生用輸液這種立竿見影的方法幫寶寶退燒。事實上,發燒是人體抵抗病菌的一種反應,燒得高也不一定意味著寶寶病情就重。應該尊重醫生通過檢查得出的診斷和處方,如果吃藥就可以解決問題,不要一味要求用輸液的方式治療。輸液雖然能夠治病,但也有弊端。輸液一次的用藥量是口服的數倍,如果口服用藥就可以治療的疾病,沒有必要人為增加用藥量。媽媽應該明白,用藥量越大,副作用也相應會越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