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父母應該怎么辦
孩子膽小父母應該怎么辦?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擔心的情況,不敢面對失敗和挫折,其實不是因為孩子的智力有問題,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以及失敗后的評價有關。所以對于已經形成“習得無助行為”的兒童,重要的是要改變他們已經形成的心理結構,幫他們重新塑造“掌握-趨向”反應模式的心理結構。
首先,家長和老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只看到孩子的短處,經常歧視、貶低他們的做法,要去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使他們重新體驗成功的樂趣,并重建自信。
其次,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如一學生告訴我,她不想向老師提問的原因,是怕提的問題太簡單,怕老師說她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 不懂。而實際生活中,父母和老師很可能曾在不經意間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語,也在無意間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于是,為了保護自尊,他們學會 了沉默:他不說,你就不知道他會不會,就不會說他笨了。
再次,要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確認識。由于兒童把失敗看成是自己能力不行的結果,而把成功視作自己能力良好的表現,才會形成“習得無助行 為”,所以,要想改變他們已經形成的心理結構,就必須要改變他們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確認識。在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動不動就責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 發現他們是屬于不夠努力或是學習方法不對的問題才是家長的任務。因為只有這樣,就算孩子現在失敗了,但他的自信心仍在,就易于在鼓勵下形成屢敗屢戰、越戰 越勇的心理趨勢。家長還可以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利用各種實例,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標志,失敗只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 夠,只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最后,強調要加強兒童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如果孩子對失敗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不會懼怕失敗,在面臨困難時他就會主動進行嘗試而不會退 避。訓練方法,一是與他共同體驗失敗,如與孩子真切地談談過去的失敗經歷與體會,或與他一起參加角逐活動,共享成功與失敗,從而使孩子懂得失敗是人人都會 經歷的,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失敗后如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反敗為勝;二是訓練孩子“負重”,即讓孩子承擔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 定與贊揚,不努力就會失敗,就會受到批評和責罰。但訓練時,要注意布置的任務不能太難,因為太難的任務會使兒童經常面臨失敗,挫傷其積極性,反會適得其 反,即使想增加難度,也要循序漸進,難度增幅適當。如果用定量來說,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的是三分之二的贊揚與三分之一的批評,就最為適宜了。
知道了孩子擔心父母應該怎么辦,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因為孩子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全面發展。所以父母要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標志,失敗只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 夠,只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