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會影響胎兒么
前些日子日本海嘯造成了重大的核泄漏事故,對此,很多準媽媽擔心自己肚子里的胎兒會不會受到影響,那么,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吧。
胎兒和兒童最怕輻射
目前,在核電站附近已檢測到核裂變時產生的放射性元素131碘和137銫。131碘主要會引起甲狀腺損傷,137銫主要會引起造血系統損傷。
核電站泄漏可能帶來的健康危害與放射性污染物泄漏的程度、距離和風向等密切相關。微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健康造成明顯影響,但若有較大劑量的放射性污染物泄漏,就會對機體造成損傷。
人體對放射線最為敏感的是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生殖器官和胃腸道等組織器官分裂增殖旺盛的細胞。若射線輻射達到一定劑量,可以造成外周血細胞下降,會引發感染、貧血和出血等癥狀;會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等;會損傷胃腸道,導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等;還可導致性功能低下,甚至不孕、不育等。
需要強調的是,在同樣的輻射劑量下,胎兒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兒童所受影響也會大于成人。這是由于幼稚和增殖活躍的組織細胞對射線非常敏感所致。正在生長發育的胎兒受到照射后,可能會導致胎兒死亡。另外,在胚胎發育的不同時間若受到輻射影響,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如著床的受精卵可能不再分化,而胎兒處于器官形成期則會導致死胎或畸形發育。輻射還會造成新生兒死亡率的增加。
核輻射會帶來遠期效應
一定劑量的射線除產生急性放射損傷效應外,還可能引起遠期效應甚至遺傳效應。遠期效應是指受照后數月、數年甚至終身所發生的慢性損傷效應,包括血液和造血系統變化、白內障、惡性腫瘤、生育力下降、胚胎畸形、青少年發育障礙、壽命縮短和遺傳效應等。
遠期效應可發生在急性損傷后已恢復者,也可發生在長期受小劑量照射者身上,外照射和內照射均可引起。射線會損害血液和造血系統,導致外周血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減少,尤以白細胞減少最為顯著。射線會引發白血病和其他類型腫瘤,如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等。一般發生在受照射后3~8年,以急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為多見,其次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射線可加速人的老化。人受到照射后機體膠原纖維萎縮、收縮力喪失, 會出現與老年人相似的變化,如晶體混濁,虹膜萎縮,毛發脫色、變灰或變白,皮膚彈性減弱。受照射還有可能使人壽命縮短,且壽命縮短與劑量呈線性關系。
日本核泄漏對我國尚無影響
日本大地震引發核電站泄漏,目前在我國尚未發現放射性異常,但因大地震引發的核電站泄漏事件尚未結束,仍需引起高度重視,并密切監測放射劑量和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核輻射對于胎兒的影響巨大,會使胎兒未發育完成的機體造成極大的損傷,產生的后果難以想象。不過我國已經做了嚴密的防護措施,準媽媽們大可不必進行無謂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