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的特殊性
單親家庭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離婚、喪偶、長期分居(因各種原因),導致傳統的雙親家庭狀態發生變化。
無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狀態都與傳統家庭不同,因此,必然具有它的特殊性。這里的“特殊”不具評價態度,沒有褒貶之分。接近1歲以后,父母發現孩子纏人的次數越來越多。
早晨,媽媽著急上班,孩子卻哭喊著要媽媽;只要媽媽回到家,孩子便像糖人似的“粘”到了媽媽身上,不肯離開半步,稍不如意便開始啼哭。
白天幫助帶孩子的老人常叨叨:“真是奇怪:你們一走孩子玩得好著呢,怎么你們一回來,孩子就那么鬧人?”這是很容易令人忽略,又是很值得去了解的問題。
從根本上講,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表現,可以從“分離焦慮”方面去考慮這個問題。
半歲以后的嬰兒會出現依戀母親的行為。他會關注著母親,一旦母親從他的視線里消失,就會表現出不安和哭鬧,這就是分離焦慮。這是嬰兒發展過程中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在孩子兩三歲前,任何時候母親離去了,嬰兒都會產生分離焦慮,這是孩子纏人的主要心理基礎。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孩子的纏人行為呢?
(1)正確地認識這種行為: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這是孩子情緒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行為。
(2)理解孩子的感情需要:對于1歲以內的孩子來說,要盡可能減少必須離開孩子的次數,增加母子間的親密感,從生理、心理上照顧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為以后孩子的個性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與孩子講道理:如果必須離開孩子,需要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言語告訴他,母親要離開一會兒,讓他有心理準備。隨著孩子的發育,他是能夠忍受這種分離的。前提是告知并讓孩子多次體驗母親離去的感受,幫助孩子建立母親一定會回到自己身邊的信任。
當孩子糾纏并不讓你離開時,切勿試圖忽視他們的感情,不理睬他們。強行地分開會使孩子的焦慮更強烈。另外,偷偷地走開并不是明智之舉,它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及不信任感。
(4)與孩子多玩藏貓貓游戲:這個游戲與母親離開又回來有相似之處。常與孩子玩此游戲,可以減少孩子焦慮情緒的發生。
(5)愛撫孩子:媽媽回家后,要主動地擁抱、親吻孩子。讓他能夠意識到:雖然媽媽離開了一段時間,但是,媽媽仍是愛寶寶、喜歡寶寶的,媽媽的離開并不是拋棄他。從長遠看,父母與孩子更加親密地相處,是解決孩子纏人的最好辦法。
特殊的生活狀態,也就必然具有不同于一般狀態的心理反應,它可能具有一般狀態所不具有的積極成分,也可能相反,更可能的是正負性成分都存在。接近1歲以后,父母發現孩子纏人的次數越來越多。早晨,媽媽著急上班,孩子卻哭喊著要媽媽;只要媽媽回到家,孩子便像糖人似的“粘”到了媽媽身上,不肯離開半步,稍不如意便開始啼哭。白天幫助帶孩子的老人常叨叨:“真是奇怪:你們一走孩子玩得好著呢,怎么你們一回來,孩子就那么鬧人?”這是很容易令人忽略,又是很值得去了解的問題。從根本上講,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表現,可以從“分離焦慮”方面去考慮這個問題。
單親家庭結構從心理的角度會涉及的內容范圍很廣,大致包括以下這樣一些部分:
1、單親家庭的形成;
不同的形成原因會導致不同的心理狀態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所導致的行為結果也會不同。不同心理狀態的調整需要不同的適應方式和調整方式。
2、單親家庭成員的心理狀態分為:父、母——孩子兩類,他們分別以自己所處角色以及年齡差別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反應,須區分開來,區別對待和理解。也包括每個成員自己對自己及他人的區分、對待和理解。
3、單親家庭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從可能成為單親家庭,到成為事實上的單親家庭,其間有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如何調節好成人與孩子各自不同的心理適應與健康狀態,事關當事實來臨及事實發生后每個成員能否順利渡過危機期,以及之后能否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每一個面臨這樣的生活改變的人都需要重視的事情。
4、單親成為事實后——無論哪種原因造成——的創傷階段,對于成人及孩子都不可避免。如何降低創傷所造成的傷害,縮短創傷應激時間,盡快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是需要認真對待和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的。
5、單親的父、母可能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面對的各種壓力,包括自己的心理適應,是單親生活后需要認真對待和處理的事情,否則可能導致生活及心理的混亂。
6、成為單親家庭子女的孩子所面臨和將要面臨的各種改變、壓力以及適應問題,既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也是父、母們必須重視的問題。
7、尋找單親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建立新的模式和觀念,建立新的信念,使單親生活成為健康、快樂的天地,并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是每個單親家庭成員可以為之努力的目標。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