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別虧待了孩子
孤獨的一代
16歲的小航是一個獨生子,從小就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概念。爸爸的印象,在他腦海里也同樣模糊。因為在他5歲時,爸爸和媽媽就離婚了,法院把他判給了媽媽。小航現在關于爸爸的概念就是:每月一張從重慶寄來的匯款單,那是爸爸付給他的撫養費。
小航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他們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適逢“第三次離婚潮”。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離婚率逐年上揚。有人甚至戲言婚姻的有效期只有5年,即:第1年結婚,第2年生孩子,第3年吵架,第4年婚外戀,第5年離婚。婚姻的終身制已經廢除,于是,繼“單身貴族”之后,“單親家庭”又成為一個流行詞匯。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出現單親家庭1000多萬個,其中因離婚而造成的單親家庭約占80%。獨生子女再遭遇單親家庭,其孤獨程度可想而知。
單親子女綜合癥
父母為了尋找自己的幸福,紛紛逃離“圍城”,而孩子卻被困在“圍城”的殘垣斷壁之中。單親家庭子女的成長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廣州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對全市841戶單親家庭和430戶雙親家庭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75%以上的雙親家庭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存在心理障礙的只占12%;而單親家庭子女經常處于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狀態的則占6143%。
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年6月發布一份報告,披露了對北京2000多名重點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單親家庭子女人格障礙患病率達1176%,為雙親家庭子女的59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經過研究,認為單親家庭子女容易患上具有雙重人格的“單親家庭子女綜合癥”。他指出:“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上出現缺陷,一般表現為兩個傾向:一種是自卑、嫉妒心強;另一種傾向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情暴躁,有的甚至表現得很殘忍。”
1998年4月,北京市成立全國首家“單親家庭中心”。該中心創辦人苗野女士說:“我們不能阻止離婚的發生,但可以幫助父母把離婚帶來的負作用降到最低點。”
離婚是三個人的事
梁女士早在4年前就和丈夫鬧離婚,但每當她看到女兒那雙淚汪汪的眼睛,便心軟了。她擔心女兒像白雪公主那樣,被一個巫婆似的后媽欺侮。她說:“對于已經有孩子的人來說,離婚的成本太大了,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無法估量。離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三個人的事。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這不公平。”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她和老公達成一項“試離婚”協議————在“互不干涉內政”的條件下,和平共處,共同努力為孩子維持一個完整的家。
這樣妥協了兩三年,他們彼此才發現:其實原來并沒什么非離婚不可的理由,何必從一座“圍城”走進另一座“圍城”呢?梁女士深有感觸地說:“離婚就像一場感冒,發發燒就好了。”現在,梁女士和老公和好如初,全家三口皆大歡喜。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