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取名字盡量不要受性別的限制
首先,男孩的名字是有力量的,過去的“柱子”,今天的“剛”、“強”、“勇”、“毅”,無不顯示出這一特征。
其次,男孩子的名字是有進取性和挑戰性的。在古代,這種進取和挑戰就是求功名利祿,如“財“、“福”、“祿”、“壽”、“旺”、“昌”等,在現代,它則通過“博”、“宇”、“躍”、“飛”等來表現。男孩的名字不是供觀賞的,而是表現力量、尊嚴和社會成就的,是使人可信賴的。
一位媽媽在她即將做母親的前夕曾說:“如果是男孩,取單名‘成’,要他成功;如果是女孩,則取‘平’,平安幸福足矣。”后來,她生了一個兒子,果真取“成”為名。從那時起孩子的母親一直在孜孜以求各種培養兒子“成功”的途徑。假如生個女孩,這位母親是不是就會換一種教育培養方式,使她平安幸福就行了呢?
孩子的名字看來是父母取的,其實大多反映一種社會普遍的性別角色的期待。而在這種大眾普遍性的角色期待主導下起的名字,是影響兒童性別角色及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育嬰專家提出:
即將做或剛做父母的年輕人,在給孩子取名時,不必過分考慮性別因素,而更應注重體現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同時應綜合時代特點、父母愛情、故土鄉情以及對下一代的期待等,還要考慮便于書寫、上口、有新意等諸多因素。過分強調性別因素,會在子女未來的發展中,加入更多的性別方面的限定,不符合未來社會對人的個性應全面和充分發展的要求。
其次,應使毎一個孩子,無論是男是女,在一定年齡便知道自己的姓、名、小名、昵稱,并學會在不同場合采取不同的用法。因為名字的叫法,或稱其大號,或呼其小名,都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呼小名,表示隨意、親熱,而稱大號,則往往表示鄭重、責任、信賴等。有些女孩的昵稱諸如“小妹”、“貝貝”之類,不分場合或年齡階段地使用,會對其心理成熟和對社會的適應產生消極影響。
名字,是一種符號。這個符號不應加上過分強烈的性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