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健品交的智商稅今天就帶你們收回來!!
很多所謂的健康養生食品不過是商家宣傳出來的。早至20世紀30年代,蜂蜜、酵母乳作為健康食品,在美國盛行。
自此,晨起一杯蜂蜜水的“養生”,開始逐漸在全球各地流傳,甚至影響至今。
20世紀80年代前,中國的“補劑”還是以傳統草藥為主,黨參、黃芪、白芍、枸杞、阿膠等秘制的液、膏、丸、霜,是有錢人家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標配。
大開國門之后,中國也逐漸開始盛行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補充劑,其中不少產品更是融合了“中國特色”,加入了傳統補藥“精華”等等。
強勢宣傳下,不少人犯了嘀咕:說得挺打動人的,可實際上,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用呢?
營養補充劑是以維生素、礦物質及動植物提取物等為主要原料,通過口服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或生物活性物質,達到提高機體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風險目的的產品。
一方面,營養補充劑的成分是人體必需的,比如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蛋白質等。那些含亂七八糟的成分的東西,無法歸類,反正不應該在此列。
另一方面,營養補充劑能提高機體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風險,但是,不能治病或者預防疾病。凡是以此為賣點的,違規無疑。
因為國內的保健品、補充劑市場很亂,這當然會讓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覺得,營養補充劑就是商家用來收割“智商稅”的工具。
宣、廣告語里出現“治愈高血壓、腦卒中、糖尿病、癌癥……”或有類似暗示的,百分之百是的。
頂尖科學家和巨頭醫藥公司都沒做到的事情,一款補充劑充什么大個兒啊?如果是真的,早該領諾貝爾了。
如果宣傳中有“排毒”“酸堿性”“補充精力氣血等的東西”等說辭,這類產品也不要信,不要買,不要吃。
一日三餐才是我們攝入人體必需營養素的最主要來源,營養補充劑只是輔助,否則為什么要冠上“補充”二字呢?
比如果蔬發酵物——酵素,自制酵素也很風靡。在日本,酵素也只是普通食品,因為人家蔬菜水果太貴了,吃不夠才去補充酵素。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都是按照年齡、性別細分的,且包括推薦攝入量和適宜攝入量兩種數據。
備孕女性及準媽媽,每天需要補充400微克葉酸,降低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風險;
但通常推薦的,也就是鈣片、維生素C和D還有某些脂肪酸等。其他奇奇怪怪的提取物,謹慎選擇。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
OTC本身的審查比較嚴格,如果有這個標識,按照說明書吃,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
還要再和你們嘮叨一句,買保健品之前,要記得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進行查詢。
2010-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結果顯示,每標準人日鈣攝入量為366.1mg,距離鈣的攝入目標800mg相差甚遠。
(具體量視產品鈣含量而定)。在補鈣的同時同時補充維生素D 150-300IU/d。
至于鈣片的原料是檸檬酸鈣還是碳酸鈣還是氨基酸鈣,理論上來說無機鈣含量高于有機鈣,有機鈣又比無機鈣更利于吸收。
總之呢,營養補充劑本身是好東西,必要的補充,對身體是有積極意義的。壞事兒也是壞在那些不安好心以次充好或虛構概念忽悠人的商家上。
聽都沒聽過的提取物,什么天山雪蓮(好像是存在于武俠小說里?)還是別獵奇嘗試了。
脂溶性維生素A、D,過量易中毒。礦物質鈣、鐵、碘等過量也容易出現不適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