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首頁  孕期分娩  孕婦保健

從吃飽到吃好 中國端穩糧食安全的“飯碗”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8-12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資料圖:湖北枝江市問安鎮方家畈村,收割機馳騁在田間收割作業,豐收在望。周星亮 攝資料圖:湖北枝江市問安鎮方家畈村,收割機馳騁在田間收割作業,豐收在望。周星亮 攝

  (新中國70年)從吃飽到吃好 中國端穩糧食安全的“飯碗”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從吃飽到吃好 中國端穩糧食安全的“飯碗”

  作者 王慶凱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多措并舉確保糧食安全,目前已經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超1.3萬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中國民眾“吃不飽”的記憶已成歷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糧食總產量僅為2000多億斤。改革開放后,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中國農民積極性,糧食產量快速增長。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158億斤,實現年均增長2.6%。目前,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口糧自給率達到100%。

  “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堅持立足國內。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通過興修水利、穩住耕地、推廣農業機械化等措施,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原始局面。

  談起近十年的農業農村變化,山東省濟陽區大王村農民孟先英告訴中新社記者,在糧食不斷增產的同時,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有了進城打工掙錢的時間。“之前一年有半年時間在地里除草、打藥、收割、耕種。現在,種地都機械化了,那些農活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能干完。”

資料圖:皖北平原許多小麥種植區,進入收割期。劉浩 陳杰 攝資料圖:皖北平原許多小麥種植區,進入收割期。劉浩 陳杰 攝

  官方數據顯示,1952年全國拖拉機不到2000臺,2018年達到2240萬臺,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受過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達到3500萬人。

  縱觀中國農業基本面,大國糧倉已根基牢固。“糧食生產基本面持續向好,我們有能力、有底氣牢牢端穩飯碗,保障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韓長賦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米袋子”“菜籃子”和“果盤子”更豐富。中國人從追求“吃飽”開始追求“吃好”。

  70年來,中國人的肉蛋奶從匱乏到充足,禽蛋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豬牛羊肉總產量6523萬噸,比1952年增長18.3倍;水產品總產量6458萬噸,比1949年增長143倍,極大滿足了民眾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吃好”不僅是食物的豐富多樣,還包括食物的綠色安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指出,現在中國民眾開始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個性。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的賈貴前對這一變化深有感觸。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年輕時一年到頭吃的都是窩窩頭,只有過年才能吃口白面饅頭;如今正好相反,窩窩頭成了平時合理膳食的綠色養生食品。

  中國近些年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同時,更注重糧食生產的綠色安全。“糧食安全,只有向綠色、優質轉型,才能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綠色發展將是中國農業的主旋律。

資料圖:江蘇淮安盱眙縣黃花塘鎮新鋪村蝦稻共生示范基地內,數十臺收割機穿梭在稻田里收割龍蝦香米。泱波 攝資料圖:江蘇淮安盱眙縣黃花塘鎮新鋪村蝦稻共生示范基地內,數十臺收割機穿梭在稻田里收割龍蝦香米。泱波 攝

  湖南南縣八一村農民陳明亮的農田已經形成稻田養蝦、蝦吃昆蟲、糞便還田、不施肥、不打藥的生態循環鏈,一年畝產小龍蝦200斤、優質水稻1000斤,產值能上萬元人民幣。

  “吃飽”之余追求“吃好”是中國糧食生產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創新中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保障糧食安全是個永恒的課題。越是國內外形勢復雜,越要重農抓糧。”陳錫文說。(完)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