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特色資源“添柴” 燒旺民營經濟這把“火”
縣域經濟發展看行動
民營經濟如何做強
縣域經濟發展不能“單打獨斗”。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生力軍”,做大做強民營經濟?本期“縣域經濟發展看行動”聚焦我省各地的積極探索。用改革的思維看待縣域優勢資源,“陽光”、藥材不僅能變為特色產業,更能從中誕生縣域經濟發展的源源活水,為夯實縣域經濟“底部基礎”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行動觀察
8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富順縣,剛走進自貢市紅谷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只見一件件挎包、手包正在生產線上“流動”。完成生產后,這些產品將被打包裝箱。在這家返鄉企業帶動下,周邊正在建設的中國西部皮具產業園,預計將吸引1.5萬人在此就業,年產值達30億元。
民營經濟撐起四川經濟的“半邊天”。從1978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 GDP 的 3.4% ,到 2018 年 的56.2%,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
采訪時,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優化營商環境,“燒旺”民營經濟這把“火”的思路指導下,各地充當“柴”的資源各不相同,有陽光,有藥材,還有人力等。各地用思路、環境的“火苗”,使資源釋放出“熱度”,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股“生力軍”。□本報記者 祖明遠 秦勇 王代強史曉露 王博爾
點石成金 為特色資源“站臺”
縣域經濟的本質是特色經濟,特色從何而來?
8月6日,攀枝花市仁和區陽光明媚,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內熙熙攘攘。花海景觀、芒果樂園前,一群來自湖南的游客正在拍照。幾公里外的二期度假區內,塔吊、挖掘機等正在施工。
陽光是攀枝花的一種“另類資源”。早在2011年,攀枝花陽城金海公司開始在仁和區布局康養產業項目,嘗試將資源變為旅游資產,但“嘗鮮”也面臨著挑戰。“在度假區內建了一座頤養護理院,要辦理一些與醫療門診相關的手續。但之前仁和區沒建過這樣的機構,向區衛計局申報辦理時,他們一時也拿不太準。”該公司副總經理郭楊回憶。
在仁和區的協調下,當地市、區醫療、康養相關部門共同調查研究法規、政策、程序,很快幫助企業順利地把手續辦下來了。如今,該項目已投資20億元,總投資將達到80億元。
盛夏8月,峨眉山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中,三父子茶葉有限公司廠房的升級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園區補貼40%的費用,我們要把廠房從600平方米升級到1500平方米。”公司負責人徐建軍告訴記者,升級完成后,今年營業額預計能達到3000萬元,比2018年提升30%。
品質好,還要賣得好。在峨眉山市的牽線搭橋下,徐建軍的茶葉還將漂洋過海,開拓摩洛哥市場。
如今,以茶葉產業為主的峨眉山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產值已達140億元。
辯證看“劣勢”變出產業新“可能”
今年5月,占地500畝的中國西部皮具產業園項目在富順縣開工。這個項目和在外打拼多年的鄧申偉分不開。
作為百萬人口大縣,富順縣常年有外出農民工超35萬人。大量的人、財、智等資源在外地,本地民營經濟如何發展?
富順縣跳出思維局限,吸引“歸雁”返鄉,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建立千萬元返鄉創業扶持基金,出臺務工農民服務保障及返鄉創業一系列扶持政策,強化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的保障,建立在外務工農民黨支部等一系列服務機構,開辟務工農民證照辦理“綠色通道”。鄧申偉瞄準皮具產業,回到富順縣創業,并帶動一批皮具企業聚集,使中國西部皮具產業園的建設成為可能。2018年,“歸雁經濟”對富順縣GDP貢獻率達56%、稅收貢獻率達70%。
而巴中則通過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實現彎道超車、后發先至。
今年,巴中把創建“全省最優、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列入全市的頭號工程,出臺了創建一流營商環境“20條”措施;建立營商環境“好差評”制度,通過企業和群眾評判政府部門服務績效,進一步提高政府部門履職服務效率。
5月,巴中市政府與一汽凌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將在巴中建設皮卡重卡生產基地,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0億元,計劃年產皮卡10萬輛、重卡整車3萬輛。為何選在巴中?一汽凌源總裁鄭和通表示,主要看好山區和農村地區皮卡市場前景以及巴中的營商環境。
從種藥材到建園區 需要政策“久久為功”
8月7日上午,位于綿陽市安州區的中國中藥綿陽產業園-天雄生產基地內,工人們正在廠房內安裝調試設備。
這個投資6.68億元的中藥產業項目,涵蓋了中藥材的種植、加工等環節,可帶動5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預計9月,這里將開始試生產。未來還將上馬投資10億元的倉儲項目。
綿陽市安州區的中藥材種植面積為十幾萬畝。但由于長期停留在種植階段,年產值不過數億元,利潤多被外地加工企業獲取。以清泉鎮白果村的1000畝川芎種植基地為例,當地每年生產300多噸藥材,其中一多半出口到了越南,產值達到400多萬元。相關負責人鐘世能介紹,如果將其加工成飲片或顆粒,產值還能翻一番。
聚焦這一點,安州區圍繞中藥材產業持續用力。2010年,好醫生藥業將總部由成都遷至安州區。安州區牽線搭橋,協助好醫生與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醫藥院校合作,開展一批中成藥大品種培養,參與制定標準等。此外,安州區財政每年還安排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萬元。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如今,好醫生藥業綿陽生產基地已建設了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2018年實現產值32億元。在其帶動下,安州區中醫藥產業當年實現產值36.4億元,居綿陽市第一。
記者觀察
縣域民營經濟能“長多高”取決于根“扎多深”
本報記者 祖明遠
四川民營經濟增加值從1978年占全省GDP的3.4%,增長到2018年的56.2%,可謂發展迅猛。發展的根源正是改革。
縣域民營經濟層面,同樣如此。對從前沒有辦過的手續,從前沒有發展過的產業,若以改革的視角來看,無疑都是發展機遇。
改革可拓寬思路,可“無中生有”發展產業,并讓產業進一步“扎根”。攀枝花市仁和區將“陽光資源”變為旅游資源、富順縣回引外出務工人員發展“歸雁經濟”就是很好的例子。
向更大更強發展,縣域民營經濟的底氣也同樣來自改革。綿陽市安州區用改革的視角推動中藥產業發展,將龍頭加工企業與種植、科研等環節有機結合,使其從源頭獲得不斷動力,成長為當地支柱產業。
簡言之,縣域民營經濟的成長,取決于改革活力釋放程度,取決于當地的營商環境,也取決于當地產業政策的連續性。因此,在縣域民營經濟發展中,除了注重當地特色資源的成色,還要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動力活力,推動各項部署落地落實,從而真正推動縣域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夯實底部基礎。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