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校合作如何打造強大“智力引擎”——四川和清華大學“聯姻”樣本透視
隨著成南達萬高鐵項目啟動,遂寧市城北的兩座高架鐵路橋即將“功成身退”。怎樣解決好兩座鐵路橋的去留問題?剛過去的這個夏天,來遂寧實習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劉夢嘉、張書杰在綜合分析后給出建議——保留部分、進行改造、實現重生,為當地相關部門提供了有益參考。
不僅是人才交流,從產學研平臺建設、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到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四川與清華大學合作日益密切。在清華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徐鵬看來,其背后離不開一個詞:省校合作。
其實,清華大學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四川省校戰略合作朋友圈的第一位朋友。5年前的8月,我省與清華大學簽署省校戰略合作協議,拉開四川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開展省校合作的大幕。截至目前,四川省校合作朋友圈里的伙伴已達21所。省校合作如何務實推進,如何打造強大“智力引擎”?近日,記者以清華大學為樣本,近距離觀察透視。□本報記者 鐘振宇 林凌
一個案例
天時地利人和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成績斐然
位于天府新區的成都科學城,一排頗具現代感的大樓坐落在興隆湖北岸。一棟樓宇門前墻壁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穿過這道門,就來到了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四川院)。
2016年,清華大學與天府新區攜手,共創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在清華大學10多家地方研究院中,四川院是清華大學在西部地區唯一一個二級官方機構。
成績備受矚目。短短3年,該院自主研發的IGCT器件和裝備成套設計技術成功應用于世界容量最大的珠海三端柔性直流配電網工程;在大渡河水利樞紐電站完成國內首例機器人引水隧洞全斷面高精度智能巡檢;在蘇通1100kVGIL綜合管廊工程中首次實現暫態過電壓實時在線監測……
“世界在不斷進步,學校的學科體系也要不斷變化。”清華大學派駐四川院的常務副院長高文勝說,在清華大學和四川省戰略合作大背景下,把清華的電機、熱能、水利等學科優勢和四川清潔能源大省的資源優勢相結合,一個將能源和信息化相結合并最終面向產業化的四川院應運而生。
如何引來高層次人才和團隊落戶,成為四川院最急迫的事情。
初期,高文勝等帶著自己的學生和身邊的清華老師來到四川。入駐后,大家很快感受到四川省、成都市對高層次人才的誠意,不僅有科研項目經費的支撐,還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減少了后顧之憂。“最關鍵的是,無論從研發、制造還是應用需求等方面看,四川有發展能源互聯網產業的良好基礎,是一個能做事、做成事的好地方!”高文勝說。
越來越多的才俊云集到四川院。目前該院已陸續引進31個團隊,創新產品64項,申請專利207件。在約300名高層次人才中,近三分之一有著清華或海歸背景,碩博率近8成,其中不乏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硅谷創新團隊……短短3年,四川院已培育能源互聯網高科技企業10家。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首家入駐孵化的易沖半導體有限公司。該公司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一個以清華學子為主的海歸創業團隊。剛回國時,他們懷揣技術,卻在如何注冊、怎么建團隊方面一頭霧水。這時,天府新區安排專人蹲點,一對一為易沖提供全套服務,同時協助籌建實驗室;另一方面,四川院助其招引人才,“清華四川院名字響亮,很多人才慕名而來!”
如今,易沖已發展為國內無線充電行業領軍企業,被評為中國60家瞪羚企業之一。四川院也在清華10余家地方研究院中,綜合考核排名位居前列。
兩方共贏
各得其所 合作方能行穩致遠
7月20日,“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在涼山錦屏山隧道舉行,這標志著由清華大學和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世界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從校企合作升級為國家重大項目,將迎來10億元的國家投入。
升級背后,是近年來我省和清華大學的密切合作,也是雙方助力四川建設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和清華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創新發展的共贏過程。
“這么好的條件,這么干凈的環境,這樣的地下實驗室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面對升級,錦屏地下實驗室元老、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研究員岳騫頗為欣慰。下一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也有意在地下實驗室開展深地醫學相關研究;農業專家還有望在地下實驗室開展種植實驗。
“充分發揮清華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促進四川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也是清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5年前,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的話語正成為現實。
5年來,我省多個市(州)和清華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攜手”“共同”“共建”成為各種文本上的高頻詞。“唯有實現‘共贏’,合作方能行穩致遠。”省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認為,對四川,“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的實施,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樣的智力支撐更不可或缺。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我省企事業單位與清華簽訂橫向技術合同200余項,合同累計金額達1.8億元,居全國前列;清華國顯電光、紫光集團、同方集團等優質企業在川加大布局發展。
不只在平臺建設與科技成果轉化合作。部分市(州)與清華大學簽署共建研究生實踐鍛煉協議。每年,清華大學選派骨干碩士、博士研究生組隊到四川各地歷練。當地則精選提供一批科技創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綜治維穩等不同類型的實踐崗位。
宜賓長寧地震發生后,清華研究生骨干深入宜賓珙縣災區牽線搭橋,引來4家知名電商企業簽約,將災后重建與“電商扶貧”相結合,讓當地優質農副產品更快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徐鵬說,“到四川基層實踐,為學生人生經歷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這樣的觀點也得了劉今朝博士的認同。3年前還是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的他,如今已成為一名四川干部,擔任阿壩州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九寨溝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這樣的工作經歷讓他對省校合作有了更深理解。
“清華大學注重引導學生和人才到西部去實踐和發展,四川是最好的地方之一。”劉今朝認為,四川既有深貧地區,也有成都這樣的快速發展地區,為清華人提供了認識國情、磨煉成長和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
三點啟示
契合點是前提、人才是關鍵、創新機制是支撐
“嗡嗡嗡……”在四川院大樓內的清潔能源發展與系統安全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李永龍正在調試一架載有多種傳感器的旋翼無人機。實驗中,放置了多個能“上天入地下海”的水利工程檢測機器人。
去年,嘉陵江亭子口電站遭遇洪水后,管理方急切想知曉泄水消力池的磨損狀態,但排干水池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不具備可行性,使得檢測工作困難重重。
“得知亭子口的難題后,我們團隊專門開發了消力池專用水下智能巡檢機器人和評估系統,應用后對方非常滿意。”李永龍說,把清華的特色學科和四川水電稟賦及應用需求完美結合,這種研發環境在國內其他地方并不多見。
亭子口項目是5年來我省和清華大學務實合作、攜手前進的一個縮影。回望過去,啟示有三——
首先,找準合作契合點,是推進合作順利開展的前提。
在高文勝看來,高校側重于基礎研究和原創顛覆性技術,但它只是一些原型技術,只有跟產業界需要相結合,才能夠轉化為科技生產力,讓省校合作更富生命力。
記者注意到,不僅是四川院,各市(州)與清華大學的合作也以契合為前提。如資源城市攀枝花同清華環境學院開展工業固廢資源化處置技術開發合作;巴中聯合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城市能源安全聯合研究中心,加快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其次,抓住人才這個關鍵。
劉今朝認為,不管什么重大項目,都得靠人來推動。“值得一提的是,區別于其他地區,四川和清華的合作牽頭單位是省委組織部,這種由省委部門、人才部門統攬的格局,能夠確保每項合作緊扣‘人才’不跑題。”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四川吸納清華畢業生來川工作人數居全國第6位,已錄用清華選調生人數居全國前列;清華為我省開展培訓3萬余人次,共建研究生實踐等基地20余個;清華派出的一批掛職中青年教師已扎根巴蜀,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第三則是機制的創新。相關人士認為,機制創新既包括省校合作日常運行規范,更重要的是如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創新機制是合作開展的重要支撐。”
四川省—清華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征集四川項目需求229項、發布清華科技成果243項。去年,我省8部門印發《關于擴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探索深化“先確權、后轉化”的有效模式等,以產權激勵職務發明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從以往經驗看,單一企業要走進高校進行深度對接難,學校老師也很難全面了解某地對技術的需求。”成都市科技局局長丁小斌說,針對這種矛盾,成都市正打造“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品牌載體,下半年將走進清華大學,幫助企業找到技術成果、走進重點實驗室,也讓高校人才和技術找到應用市場,讓更多的合作需求同頻共振。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