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式購物 有時并不劃算
臨近中秋,不少消費者已經開始節前采購。連日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些消費者熱衷于看上去相對比較劃算的“批發式”采購。但如果細算一下存儲成本、采購成本以及保質期等因素,這種大宗“批發”的購物方式有時并不劃算。
“這種面巾紙買30包一袋的59.9元,而6包一袋的就要17元,相當于每小包差了0.84元。”天津消費者李女士日前接受采訪時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看上去“批發式”購買確實更劃算。
消費者劉先生告訴記者,平時買的牛奶,每次批發式購買12盒甚至24盒的大包裝,要比買單盒裝或6盒裝更劃算。還有更多消費者表示,現在有的超市里銷售的很多商品都是大包裝的,就連洗發水、沐浴液、洗衣液、洗潔精等一瓶能用較長時間的日化用品,也都有三連包、兩連包的“大號促銷裝”,如果要想享受商家的“優惠價”,您就得多買。
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時下很多消費者都發現,有的時候這些“大包裝”批發來的商品其實并不便宜。以某超市銷售的一種聽裝啤酒為例,單獨購買一聽的價格是4.5元,而六連包的價格為28元,單價算下來反而更貴。銷售人員對這種情況解釋為“適用的促銷活動不一樣”。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同一時間購買同一款商品,實際價格真正劃算才是關鍵。
此外,“批發式”購買商品的存儲成本也不得不考慮。消費者王女士接受采訪時就表示,以前買東西基本都是批量采購,但后來確實有不少東西因為超過了保質期而白白浪費掉了。王女士舉例說,大包裝的牛奶、奶酪、果醬、調味料等,如果算上過期浪費的話,那么單價算下來可比少量購買貴太多了。有消費者告訴記者,以前也是為了“劃算”而批量采購,結果家里存放的大量紙制品、保鮮袋、洗衣液、消毒液、洗手液等,把家里本來就不寬裕的儲物空間占去了不少。
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用一些優惠來“誘導”消費者大批量采購,是商家的一種擴大銷售的營銷手段。對于消費者來說,可能只是在單價上占了一點便宜,卻在消費總額上大幅提高了,無形中還為商家解決了一部分庫存。所以還是要盡量按需購買,拒絕沖動消費,這樣也可避免浪費。
本報記者 翟維鷺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