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如今的高樓林立、綠道交織、村村規劃整齊……新中國成立后,廣東城鄉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城鄉面貌發生巨變。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披露數據,2018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38.46平方米,2012年以來共新增解決超過126.1萬人住房困難問題。安居也要樂居,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城市建設堅持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的規律,將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傳統嶺南歷史文化街區、建筑保護并重,現代城市、美麗農村的品質不斷提升。
正如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指出,住房保障和居住環境質量的雙提升,源自“全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聚焦主業,增強服務中心大局的意識能力,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創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從“憂居”到“優居”多管齊下保障居民住房
茂名高州南塘鎮豐垌村村民楊進全仍清晰記得今年元旦搬進新房的情景:新房有客廳、廚房、衛生間、臥室,紅磚砌成,粉刷后顯得干凈整潔。楊進全從此告別了刮風下雨擔心房塌的日子。
2018年,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牽頭下,高州市完成2627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獲得國務院督察激勵。
讓貧困村民住上新房僅是廣東保障居民住房的一瞥。
為讓更多住房困難群眾實現從“憂居”到“優居”,廣東先后出臺《廣東省城鎮住房保障辦法》《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措施,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公租房基本實現對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并開展定向配租讓12萬人(戶)青年教師、青年醫生、環衛工人、公交司機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特殊群體享受到公租房福利。
同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市開展共有產權住房政策探索試點工作,廣州、深圳、惠州等市不斷降低準入門檻,為更多困難群眾提供更好保障。2012年以來,全省建成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28.7萬套,39萬戶住房困難群眾住進了公租房,新增解決了超過126.1萬人住房困難問題。
住房公積金則讓更多職工圓了安居夢。1992年廣州率先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此后的20多年來,較早開展提取自動轉賬,率先實施對受托銀行考核和納入商事登記“多證合一”,率先推出網上大廳和實現微信自助辦理,首次啟用人臉識別技術,并將企業、個人以及港澳臺在廣東就業人員等納入繳存范圍。2012年至2018年,全省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411.95萬人,新增個人貸款發放4306.44億元,支持了98.37萬戶職工家庭購房。
租購并舉也解決了更多群眾的燃眉之急。廣州、深圳、佛山、肇慶4個住房租賃試點城市在培育和發展租賃市場方面取得較好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成立了41家國有住房租賃企業,合計籌集房源5.7萬套,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均建立了政府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臺并正式上線運行,平臺累計上線房源超40萬套。
“通過不斷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等住房制度,實現了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健康發展,保障了居民住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說。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