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70年成就展上的老物件 讓每個年齡段都能喚起共鳴

觀眾拍攝展出的老式通信設備 本報記者 李冬 攝

智能機器人和孩子們互動
碩果豐饒,春華秋實。十月的天府蓉城,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紅旗飄展的成都西博城,花團錦簇,四川的山山水水、各項成就展現在一幕幕巨幅圖片中。10月5日,國慶長假進入第5天,“壯麗七十年 闊步新時代——四川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依舊吸引了市民群眾的注目,熱度持續不減。一幅幅記錄70年發展腳步的圖片,一段段展示70年輝煌成就的影像……歲月無聲,悄悄記錄下了四川70年來的滄桑巨變;時間奔流,見證著四川人的奮斗成就。
超過2萬平方米的展廳面積、“1+21”模式組展……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底,感興趣的市民可持身份證件免費觀展。70年,四川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巨變,取得了哪些驕人成就;站在歷史新起點上她又以怎樣的姿態踏上新征程?5日,記者來到西博城,和市民一起穿越“時光隧道”,流連于風格各異的分展館,一起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政治、社會、經濟、民生等方面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輝煌成就。
帶女兒兩次觀展
共同走進四川“時光隧道”
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黑白電視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廠生產的示波管、京東方研發的最新柔性屏……此次展覽以圖片沙盤、實物模型、音視頻和互動體驗等方式展開。“我生在四川,長在四川,四川養育我40多年。第一次近距離觀看感受四川各行各業的發展變化,讓我無比興奮,也無比自豪!碑斎丈衔,在參觀了我省在社會、經濟、民生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后,專程和家人從自貢前來觀展的秦永斌激動地說道,“看到四川這些年切切實實的成就收獲,我為我是四川人而驕傲!”
從“蜀道難”到“蜀道通”歷史性跨越的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場景,GDP從20億元到4萬億元,從“通話基本靠吼”到四川首個5G綜合應用示范網規模建成……歷史巨變讓人振奮,輝煌成就催人奮進。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各項事業所取得跨越發展的輝煌成就,引起了參觀者的共鳴。
市州組合館中的成都館占地625平方米。展館迎面的照片墻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這面墻展示了九眼橋、寬窄巷子、人民南路、人民北路、春熙路、鹽市口、天府廣場不同年代的老照片以及今年的最新照片。而成都市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更是為大家所廣泛關注,許多熱心成都建設與發展的人認真地在圓形規劃沙盤前研究探討。剛從國外旅游回來的成都市民朱夢琪和愛人帶著3歲半的女兒石梓萌已是第二次前往這里觀展,她感慨地說:“成都的發展太快了,成都公園城市建設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越加美麗,帶女兒來這里參觀,就是要讓她從小樹立愛國意識,為生活在這樣美麗富饒的地方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四川造”航空航天裝備
讓游客客串解說員
在一面貼滿“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等字樣的榮譽墻前,今年85歲的劉書文告訴記者:“當我看到這個榮譽墻時感覺我們的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科技的發展讓人嘆為觀止,生活在這個城市感到特別驕傲!
“請問憲法包括哪些內容?”說到科技展館的主角,展館中的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特別引來了一些孩子與其進行有關法律等知識方面的互動!拔沂∫耘嘤龎汛笮聞幽転橹攸c,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技術成果轉化實現突破,重大科技成果越來越多,為實現四川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引擎。”在現場解說員的詳盡解說下,參觀者們無不對我省科技方面的輝煌發展豎起大拇指。
“這就是翱翔天空的梟龍戰機!”展廳中,一架白色的飛機模型吸引不少觀眾駐足,還沒看到文字說明,許多人已經“點名道姓”,現場更有愛好軍事的外地游客孫景明接下了講解員的活,客串了一回解說,并如數家珍地向身邊同行者介紹起來!澳茉诔啥歼^上一把航天癮,零距離接觸到那些原本只能在電視里看到的火箭、衛星圖片、飛機模型,真是太值得了!眮碜院贾、從小就對軍事著迷的孫景明為能在現場互動體驗航天科技而無比驚喜。
老物件喚起
市民生活記憶
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黑白電視機……來到1、2號展廳的連接廳,不少來自老百姓家中的日常物品走進展廳,幾乎還原了過去70年老百姓的生活場景!鞍职,什么是BP機?”展柜內擺放著各種通訊設備,今年5歲的向詩函歪著頭向父親向迎春提問,稚嫩的言語引來周圍觀眾會意的微笑。BP機這個在今天看起來已經過時的通訊設備,卻一度引領上世紀90年代的時代風潮。類似的情形還出現在陳列各式糧油票、人民幣的展柜前,看到這些有著深刻時代烙印的物品,有些年紀的人面露懷念,孩子們的目光里則帶著新奇。
這種對比,在展示改革開放時期的展館內尤為鮮明。在該廳里,左側擺放著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黑白電視機,這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生活用品;另一邊,則是我們熟悉的雙層電冰箱、臺式電腦、彩色電視!斑@同我家用過的水瓶、搪瓷杯和臉盆,一模一樣!”向迎春牽著女兒的手感慨道,“成就展不僅記錄了時代變遷的‘國事、大事’,更記載著‘家事、小事’的點點滴滴,讓每個年齡段的人都能產生記憶深處的共鳴!
本報記者 王李科 文/圖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