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到中年,記住這五句話,你就活明白了
來源:國學禪語
的魚兒感嘆道:“這些魚兒,游的多快樂啊!” 唯有活得明白,才能活得精彩。1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莊子曾經說過:“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
很多事情,一旦多了就會變得復雜,一旦復雜就會變得紛亂,一旦太亂了就會招災惹禍。
所以,我們的祖先都將立身看的很重,只有自己站穩了,才能把他人拉起來。
一個人總要先把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去幫助他人。如果他自己都自顧不暇,談何兼濟天下呢?
古人說,人要先修身,再齊家,然后才能治國平天下。
自己的修行都不過關,又怎能得到足夠的能力,幫助天下蒼生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學會愛別人,應當先從愛自己開始。
2
有自知,才能成大事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
看不慣,是自己境界不夠
莊子曾經說過:“不譴是非,與世俗處”。
做人最優雅的姿態就是不去爭論是非,而是學會和俗世和平共處。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里有過這樣一段生動有趣的描寫:
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
這個世界很大,每個人的立場都會有所不同,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不同的角度。
那些成熟的人早已學會了換位思考以人為善,學會了用別人的眼光看待問題。
而那些幼稚的人,依舊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反復計較著得失,和自己過不去。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看不慣的人和事,別太在意,笑笑就過去了。
4
事不可為,順其自然
莊子曾經說過:“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內心強大并且很有修養的人,無論面對怎么樣的困境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境。
即便是面對人力無法改變的災難,他們也能安于天命,這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在一些天災人禍面前,再強大的人也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這不是誰的錯誤,只是因為,我們終究只是凡人。
在這種情況下,比起自責和強求,我們應該給自己更多的寬容,給外界更多的理解。
人這輩子,真正的大成境界唯有六個字:盡人事,聽天命。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誰的人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面對無法逆轉的局勢,我們就要學會調整心態,隨遇而安。
5
內心清明,才能不迷失
《莊子
- 標簽:斑頭雁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