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近山海 “南”得精彩
中華白海豚故鄉——三娘灣風光。
民族英雄劉永福舊居。
欽州坭興陶雕刻技藝入選非遺名錄。
欽州港口生態環境良好,工業旅游發展勢頭看好。
本報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 李志雄 趙倩男
核心閱讀
從南寧一路南下,再行100多公里便可到達欽州市欽南區。這里,是中華白海豚的故鄉,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坭興陶產地,也是民族英雄馮子材故里。近年來,欽南區牢牢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以“雙創雙促”為抓手,傾力打造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
2016年12月,欽南區被授予第三批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稱號、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五彩海豚”“最美內海”“千年古陶”“劉馮英雄”“大蠔之鄉”等名片越發閃亮,旅游業發展加速,今年第一季度,欽南區旅游總人數411.28萬人,同比增長29.42%,旅游收入43.93億元,同比增長37.01%。
1 濱海旅游大放異彩
在欽州灣海域里,常年活躍著一群群海豚。從三娘灣坐船出海,經常可以看到歡快跳躍的海豚,有白色的、粉色的、墨色的,它們或追逐浪花翻騰,或圍著游船賣萌,讓游客驚喜連連。
優美的生態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底氣。白海豚能夠在欽州灣海域繁衍生息,除了海洋環境適宜、海水富含大量微生物之外,還與當地環保意識提高、環保力度加強息息相關。欽州市多年前計劃建設大型造船廠,按照地形條件,三娘灣一帶最合適。但這里是珍稀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考慮到可能帶來的生態影響,當地修改了規劃,并從地理上劃出一條白海豚保護的“生命線”。
三娘灣旅游發展局局長陳丹介紹,近年來,三娘灣爭取到1億多元環境保護基金,建成海豚科普館、海豚救護中心、海豚保護觀測站等,2013年至2016年欽州白海豚數量在增加,每年新增個體數4-6只,目前被標記在冊的白海豚有240多頭。
三娘灣景區自開發以來,充分利用中華白海豚這一珍稀資源發展海豚觀光產業,出海觀海豚項目已經成為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項目。三娘灣景區大力開展游漁村、住漁家、品海鮮、趕海拾趣等漁家樂活動,舉辦欽州三娘灣觀潮節和趕海節、龍抬頭、觀音旦等節慶活動,打造極具沿海特色的節慶旅游品牌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2018年,三娘灣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90.3萬人次,同比增長15.29%,旅游收入43.11億元,同比增長19.35%。
旅游旺,百姓富。幾年前,三娘灣村村民劉日偉放下漁網,進入三娘灣旅游有限公司,謀得一份開快艇的活計。“每到旺季,我們大清早就出海,傍晚6時才收船,一天要接待七八撥客人。游客們不僅出海看海豚,還留下來吃住,體驗我們的生活,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劉日偉說。
據悉,欽州將圍繞“海豚鄉、愛情灣、健康城”的旅游形象定位,將三娘灣景區建設成北部灣地區全域旅游核心樞紐和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為此,欽州將重點抓好龍頭項目建設,全力推動欽州灣·辣椒槌濱海旅游度假區項目創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開發北部灣濱海度假營地、茅尾海海濱浴場等系列休閑度假產品。
2 文旅融合激發活力
文化和旅游相遇,有了更多可書寫的“詩”和“遠方”。在推進“雙創雙促”工作中,欽南區注重“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為全域旅游發展激發了新活力。
欽州坭興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與壯錦一起被譽為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今年4月17日,中央媒體“壯美廣西行”采訪團走進坭興陶藝術館,出土于周晚期的繩紋陶罐、漢朝的四檐鼓樓、南北朝的四系陶罐等坭興陶藏品讓大家嘖嘖稱贊。
生產車間里,拉胚師傅王從軍正專注地拉胚,只見一團陶土在他手中反復轉動,不一會兒一個“葫蘆瓶”樣式的坭興胚就完成了。“我來欽州從事坭興陶制作已有10多年,感覺坭興陶制品越來越受游客歡迎。”王從軍告訴記者。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龍少榮說:“欽州市坭興陶藝術館是一家集坭興陶工藝品研究、開發、生產、旅游和經營于一體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把坭興陶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極大地推動了坭興陶產業的發展,坭興陶藝術館現在每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
為推動坭興陶產業發展,欽州市規劃建設了千年古陶城(坭興陶文化創意產業園),計劃總投資約15.6億元,現已對外開放坭興陶精品館、商業步行街和一批大師工作室。欽州市還出臺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學校參與坭興陶的傳承與發展,展現坭興陶史詩風采的電影《龍窯》備受歡迎。目前,欽州市從事坭興陶生產經營的企業有4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產值達10億元。
為推動文旅融合深入發展,欽南區精心策劃了“壯族三月三”文藝演出暨民族美食節、那霧山“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俗文化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承辦“三娘灣·迷笛音樂節”和2018年欽州蠔情節,提高了欽南區旅游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榮獲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大型現代舞《窯變千彩》,成為坭興陶與舞蹈藝術精彩結合的獨特品牌。大型古裝粵劇《劉永福·英雄夢》體現了民族英雄劉永福的家國情懷。廣場大家樂活動定期在每周末為市民及游客開演,作為非遺項目之一的采茶調更是市民和游客喜聞樂見的節目。
3 鄉村旅游如火如荼
“霧里看花,月籠輕紗,聞一聞茶花香,云騰霧駕,白云生處,就是我們的家……”伴隨著《那霧山情歌》的悠揚旋律,今年4月3日,欽南區那霧山“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系列活動在那霧山森林公園舉行。拋繡球、滾鐵環、打陀螺、跳竹竿舞等壯族特色民俗風情節目讓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2016年,欽南區投入2400多萬元修建那霧山森林公園景區大門、登山步道、停車場、盤山道路、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標識牌等基礎設施。通過深入開發生態觀光、農事體驗、山地運動等休閑娛樂項目,策劃“嶺頭節”“登山節”“楊梅節”等特色文化旅游節慶活動,那霧山被打造成為北部灣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那霧山森林公園2016年10月1日試營業,目前已成功創建廣西四星級鄉村旅游區和欽州市旅游扶貧示范區。
近年來,欽南區根據全域旅游發展的理念,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先行,把欽南區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規劃建設,積極抓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大山口修建性詳細規劃》《那霧山旅游景區控制性規劃》《松山鄉村世界景區詳細規劃》等,通過建設那霧山森林公園,以點帶面,推動欽州全域旅游發展。
為吸引更多游客,欽南區不遺余力推動鄉村旅游快速發展。2018年,該區在清心園沙灘舉辦北部灣(欽州)迷笛音樂節,來自國內外32支樂隊登臺演出,盛況空前,吸引游客、觀眾約7.6萬人次。2018年國慶,策劃舉辦“歡樂七天玩轉藍色海灣”系列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參與性高,深得游客喜愛。
欽南區還加快推進智慧旅游發展,繼續借助廣西旅游直通車平臺,以景區服務為核心,建設面向游客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打通“最后一公里”,逐步實現旅游公共服務線上線下“兩張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
(本版圖片均由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提供)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