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職住平衡 成都高新區加快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27日訊(記者 陳淋)產業功能區是成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決策;也是克服“大城市病”,避免區域發展同質化競爭的治本之策。
作為成都市委市政府投入力度最大、產值效益最高的產業功能區之一,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在成都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的新時期將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核心區和引領區,成都高新西區正以“獨立成市”的理念,重新整理城市格局和功能分區,提高功能復合率和宜業宜居度,促進職住平衡、“人城產”深度融合發展,奮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高地、國際化產學研聯動示范區、國家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產城融合的高品質生活城”。
8月27日,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位于成都高新西區的清水河無線創智產業社區建設成果初現,西南首個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芯火基地啟動,路維光電產業園開園,教育、醫療、文化、生活等配套服務設施正在加快推進,這里正悄然蛻變成一座“人城產”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城”。

關鍵詞:產業
依托一“芯”一“屏”
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
積極融入全球電子信息價值鏈核心
寬敞明亮,現代感、科技感十足,這是“芯火”雙創基地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據了解,這是西南首個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已于今年4月啟動。該基地設有功能區展廳、EDA設計平臺、測試平臺、人才培訓室、孵化器等功能板塊,將打造由集成電路原始創新促進服務中心、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研究院、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綜合服務平臺、集成電路人才交流投資服務平臺構成的“1心+1院+2平臺”架構體系。
“成都高新已經形成了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及相關配套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擁有相對完善的產業環境。”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局平臺創新處處長周彬說,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芯火”雙創基地的啟動,將進一步推動形成“芯片—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的產業生態體系。
而“芯火”雙創基地所在的成電國際創新中心,計劃通過3-5年建設,匯集國家高層次人才不少于200人,完成關鍵技術研發不少于100項,累計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不少于500家,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高地。
與集成電路并稱“一屏一芯”的新型顯示產業也在重點發力。不久前,路維光電產業園舉行了開園儀式。“目前,成都路維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并如期實現了一條8.5代和一條11代光掩膜版生產線投產的目標。二期項目完成后,成都路維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掩膜版制造基地。”成都路維光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杜武兵說。

記者注意到,在路維光電產業園附近,聚集了京東方、出光興產、LG化學、業成、深天馬、中光電、極米科技、精電國際、TCL等一批新型顯示企業。“以京東方為龍頭企業,已聚集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顯示面板及模組、下游終端應用在內的京東方、天馬等一大批企業,構成了完整的新型顯示產業鏈。”
成都高新西區依據“一芯一屏”產業招商地圖、擬引進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名錄表等,圍繞招商地圖重點招商,依靠龍頭企業以商招商。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129家電子信息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產值1521.55億元,同比增長20.48%。
“我們公司扎根高新西區已經12年了,可以說目睹了這里從荒蕪到繁華的演變”,說到這里的變化,四川賽狄信息技術股份公司員工沐春燕很感慨,“剛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片荒地,如今,這里企業集聚,一個以需求為導向、政產學研用共建共享產業生態圈正在形成。”
“之前公司辦理業務經常需要輾轉到南區,但隨著高新西區政務服務中心的設立,很多業務均可以在西區就完成辦理,極大地方便了企業,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高新區在稅收優惠、政策資金上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從2007年注冊到現在,公司人員從成立之初的30 人發展到目前的200多人,銷售收入也翻了好幾倍。”沐春燕自豪地說。
不僅如此,成都高新西區還積極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與校院企深度融合,積極促成電子科大與京東方共建聯合研究院、與華為共建聯合實驗室,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與京東方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構建發展共同體。同時,深化與電子科大的產學研合作,組建工作推進小組,研究共設人才基金、引入“產業教授”,推動科研人員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走出”實驗室,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對于成都高新西區未來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張學文有著明確的目標。他表示,成都高新西區正以產業生態圈建設為核心,積極從全球吸引頂尖產業資源、參與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分工,融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助力成都建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城市和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部分領域的支點城市、領軍城市。

關鍵詞:生活
規劃建設產業社區
精準匹配城市功能
清水河無線創智產業社區成果初現
早期的經濟開發區建設往往存在不夠重視產業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及城市功能建設等問題,造成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脫節。產業功能區是經濟開發區的3.0版本,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一個特色產業先進要素的聚集區、一個高品質的城市生活社區。
對此,成都高新西區以既有龍頭企業或單位為依托,以生態圈建設為牽引,劃片規劃建設6大產業社區。今年已先行啟動了集成電路、清水河無線創智、新型顯示等3個產業社區的建設。
“產業社區的建設,將補齊傳統園區重項目輕生活的短板,形成集生產、研發、居住、消費、服務、生態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局功能區建設推進處負責人說,產業社區還將對呈現不同發展業態、發展階段、發展能級的電子信息細分產業及其從業人口精準匹配城市功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可進入、可參與的生態綠道,綠樹成蔭的清水河公園,正在抓緊建設的西區人才公寓……記者走進清水河創智產業社區,生態、宜居的氣息撲面而來。據介紹,清水河創智產業社區在產業規劃上將構建研發創新型生產場景。以華為成都研發基地為龍頭,下好5G、人工智能研發“先手棋”,重點建成國家級無線眾創空間(二期、三期),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華為未來技術創新中心;構建以電子科大(科技創新)—無線眾創空間(創新孵化)—華為成都研發基地、華為未來技術創新中心為軸的全生命周期創新鏈、研發鏈、服務鏈。
在促進研發類高附加業態產業載體建設的同時,根據該社區從業人員,年輕化、受教育程度高等特性,正在打造宜居舒適的生活場景,營造綠色健康的公園生態。在華為成都研究所工作的李偉告訴記者,“隨著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如今,忙碌工作一天后可以清水河公園散散步,周末還可以約上朋友去體育公園打籃球,這樣的生活很滿足。”
“未來,這里將配套建設西區人才公寓35.6萬平米,約2000余套住宅、幼兒園2所、小學1所,規劃建設社區綜合體、濱水商業街、合源路運動場等一批功能性提升項目,把人留下來。”該負責人表示。

關鍵詞:規劃
完善生活服務配套
建設高品質生活社區
吸引更多人才留下來
清水河無線創智產業社區僅僅只是成都高新西區發展的一個縮影。隨著產業社區的逐步完善,成都高新西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生活配套服務設施正在同步推進。
成都高新西區目前已開辦中學3所,小學4所,幼兒園25所。2020年,高新西區預計投用中學1所,小學3所,幼兒園7所。
其中,電子科大實驗中學致力于探索“大學與中學融合”,實施“五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即大學教授擔任自主招生導師、企業家擔任人生導師、班主任擔任成長導師、生活老師擔任生活導師、學長擔任學業導師)。該校的新校區也于去年9月作為高中校區投入使用。
在電子科大實驗中學新校區,記者遇見了一位正在參加軍訓的高一新生。“聽說以后能在這里獲得與導師雙向選擇進入一個實驗室的機會,跟隨大學教授提前進入志趣領域,參與實驗、論文,個性化設計大學升學方案,我對自己的高中生活非常期待。”
據電子科大實驗中學德育處主任助理唐朝陽介紹,科中師生還將同等享受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體育場、游泳館等教育教學資源及生活設施,共享高校哲學基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數學建模等選修課程以及各類科普講座、成長分享。
成都高新西區目前擁有華西上錦南府醫院和電子科大校醫院兩家綜合醫院,5家公辦基層醫療機構,3家民營醫院。其中,華西上錦南府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從業人員由華西醫院選派,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千余人。醫療、教學、科研與華西醫院實行一體化運行管理,制度、標準、規范、流程均與華西醫院保持一致,并全面實施雙向轉診。
“西區現有服務常住人口30.6萬人左右,按照每千人口床位數和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來算,西區每千人口床位數約5.2張,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約6.7人,基本能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華西上錦南府醫院的設立更是解決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問題。”成都高新區社會事業局衛建處處長田軍表示,未來將根據區域發展和人口情況引入專科醫院,此外,在IT大道和天潤路交叉口西南側規劃有社區綜合體,容納有10000平方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房,將用于合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擴容提升。
為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成都高新西區沿天潤路重點規劃配置專家公寓、優化龍湖商(住)服務區,加快天驕西路國際社區改造、規劃建設陽光小學、開放街區等配套設施,將新建具有圖書閱覽功能的社區綜合體,完善產業社區功能布局,加快環電子科大城市空間景觀提升和錦城綠道建設,提升城市品質。
據悉,成都高新西區正在按照“15分鐘生活圈+15分鐘工作圈”進行產城融合規劃,結合電子信息從業人員特征導出城市生活設計模型,打造宜居舒適的品質生活區。
一座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宜業宜商宜居的產業新城正悄然崛起。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西區將緊扣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和高品質宜居生活城兩個重點,加快建成產業特色鮮明、區域邊界清晰、體制機制專業、功能配套完善、區域識別突出的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
(圖片來自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