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回引人才建家鄉 一村一廠創業忙
四川新聞網瀘州8月29日訊(吳先軍 記者 岳東 攝影報道)創業不必去遠方,家鄉一樣鑄輝煌。8月29日,記者在瀘州市瀘縣太伏鎮王灣村一戶外用品廠房內看到,一百余名工人正在忙碌著。有的工人操作高車、有的縫紉,一片繁忙景象。在村里建工廠,這是村民們以前不敢想象的事。
瀘縣太伏鎮王灣村有了工廠
人才回引 返鄉創業
“這是我回到瀘州后建立的第一個工廠,工廠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擁有高素質員工近200人。這幾天有些工人家里要收稻谷,所以暫時只有這一百多人在上班,過幾天等到家里忙完了,大家都會回來上班了。”建在王灣村的戶外用品廠負責人王浪伏告訴記者,自己家住王灣村11社,1993年外出務工積累了一些資金與經驗,2016年在瀘縣統戰部“人才回引”工程中返鄉創業,并在自己的家鄉太伏鎮創辦了工廠。
“王浪伏是縣委統戰部實施‘人才回引’工程返鄉創業的典型代表,也是瀘縣鄉聯會的重要會員。他將工廠開在家鄉,提供了數百個工作崗位,促進了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他將工廠建在農村,促進了部分農民增收致富,極大地助力了鄉村振興發展。”瀘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福榮說。
瀘州市委統戰部、瀘州鄉聯會參觀王灣村工廠
優勢資源 熟練工人
“我原來在廣東打工了8年,也是在手袋廠上班。現在家里老人生病了,娃兒又要上學了,必須得回來照顧家里。沒想到村里竟然也建了廠,正好可以一邊照顧老人娃兒一邊進廠上班,農忙的時候還可以幫幫家里,真是一舉三得。”王灣村3社返鄉農民工李玉林一邊忙碌一邊說,臉上帶著滿意的笑容。
在王灣村的廠房里,整整齊齊地陳列著各種生產設備,有電腦車4臺,DY車100多臺,高車16臺,液壓裁床2臺……為滿足客戶不斷提高的要求及市場發展需要,王浪伏和他的管理團隊不斷定期對在職員工進行培訓提升,使其掌握最新最優的專業技術知識,并制定了嚴謹的產品生產流程和品質監控制度。
“創業不必去遠方,家鄉一樣鑄輝煌”“實施回引工程,實現就地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在太伏鎮王灣村廠房的外墻上,有著一些醒目的標語。同時,這里也是瀘縣太伏鎮返鄉農民工創業園,設有專門的農民工服務站,幫助返鄉農民工了解創業就業政策,帶動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
“將工廠開到家鄉,開在村里,是我和團隊經過深思熟慮和調查研究做出的決定。現在每個村從沿海一帶的工廠返鄉的農民工都有數百人,其中相當一部分從事過口袋生產,擁有較為熟練的技術,基本上招收進廠就可以直接上班,而不需要花時間培訓。同時,本地工人的工資相比沿海一帶的工廠也要低一些,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經濟效益。”王浪伏說,人才資源優勢才是返鄉創業辦廠最大的資源。
歸雁經濟 轉型發展
中午,王灣村工廠的工人們三三兩兩走出工廠,一邊說笑著一邊回家吃飯。而王浪伏返鄉后創建的第二個分廠也于月前開工了,這個分廠建在合江縣參寶鎮,同樣是位于農村。
“大家稱我們返鄉創業是歸雁經濟,是回報家鄉,回報社會。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我們在考慮企業的轉型發展。”王浪伏介紹說,如今沿海一帶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成本大大增加,經濟效益受到巨大影響,許多生產企業都處于發展瓶頸狀態,轉型發展勢在必行。而經過認真分析與考察調研后,工廠決定逐步轉移向西部農村,充分利用農村的人才資源優勢,節約生產成本,在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家鄉人民增收致富。
“我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將分廠開遍家鄉每一個村,實現一村一廠的藍圖。如今我們的產品遠銷歐州各國,客戶要求我們今年的生產規模要達到800人以上,所以我們還要努力。”王浪伏笑著說道。而在瀘縣統戰部及瀘縣鄉聯會的指導幫助下,為工廠解決了許多難題,獲得了資金及其他方面的幫助,沒有了后顧之憂,正在蓬勃地發展壯大著。
“正如王浪伏所說,如今還有許多瀘縣外出創辦企業的成功人士在準備轉型發展,而對于家鄉的‘人才回引’工程,大部分都在觀望中。”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雷鑫平介紹,有了王浪伏返鄉創業的成功例子,有越來越多人準備返鄉創業,助力家鄉發展,共同鑄造瀘縣經濟社會的輝煌前景。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