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藝術博物館廣福臺演出吸引大批戲迷
花城文藝風景線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是廣州人縈繞耳畔的鄉音。為了留住這份獨特的文化根脈,廣州致力于對粵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和推廣,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
位于荔灣區恩寧路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內,廣福臺每周有多場免費演出,讓粵劇傳唱在民間團體和鄰里街坊間,成為一曲鮮活的文化之音。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未來廣福臺每天至少會安排一場演出,讓更多市民沉醉在悠揚粵韻之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
每周二周五, 街坊臨水憑欄嘆粵劇
莊重渾厚、烏瓦鎏金的廣福臺是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核心建筑,是整座園林之中唯一一座純木結構建筑。在這個古色古香的大戲臺前,市民可以臨水憑欄嘆粵劇。
“快來這里坐,再等10分鐘就開場了。”見到老街坊華姨走過來,陳姨熱情地打起招呼。街坊們紛紛落座,邊閑話家常邊等大戲開臺。當天上午10時,演出準時開始,一曲《打金枝》,臺下數十位戲迷聽得津津有味,不時有三三兩兩的游客加入。聽到興致處,有人擊節伴奏,輕輕哼唱。
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陳姨介紹,每周二、周五上午,“這里都有免費大戲”。她透露,街坊們只要有空,都會“準時來報到”。“我們幾個本來也不認識,大家在這邊一起嘆粵劇,聊著聊著就熟悉了,變成好朋友。現在大家除了約著來聽戲,還會約著去飲早茶,挺開心的。”
還有一些粵劇愛好者,愛聽還愛演。他們帶著戲服來到粵劇藝術博物館,在這個濃濃的粵劇氛圍里穿上戲服,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沉醉其中樂不思歸。有戲迷透露,自己除了愛到粵劇藝術博物館追尋高亢清麗的曲樂,還會溯河而上,到荔枝灣大戲臺去看更多粵劇演出,“很喜歡聽粵劇,它的美讓人沉醉”。
除了老西關戲迷外,“新廣州人”也趕到粵劇藝術博物館來欣賞粵劇之美。近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黃老師就帶著學生們在廣福臺對岸排排坐,一起聽大戲。
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黃老師表示,自己雖然不是廣州人,“但我覺得課堂教學上應該推廣嶺南文化”。黃老師稱:“嶺南文化中我認為粵劇藝術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平時在課堂上跟學生們講藝術鑒賞,講到粵劇的歷史、粵劇的行當、粵劇名伶等,覺得自己講不出那種特別感性、生動的感覺。所以干脆帶他們到這里來——博物館里有戲可聽,有工作人員講解,還有互動體驗,比我的課堂更全面、更立體。”同學們則認為,通過這次參觀,“可以更了解廣州的文化,更喜歡這個城市的歷史底蘊”。
廣福臺未來每天至少安排一場演出
粵劇藝術博物館邵紅副館長透露,廣福臺惠民演出截至今年8月,累計演出84場,演出團隊61個,演出節目超過600個,觀看人數約6萬人次。
“目前廣福臺每周常態演出有3到4場,觀眾最多的時候每場超過4000人。”邵紅副館長表示,日后會逐步增加場次,“未來廣福臺每天至少會安排一場演出,其中專業院團的演出每月至少6場。博物館擬繼續利用、發揮好這一演出陣地的優勢特色,通過提高演出質量、豐富演出內容,向公眾展示、呈現粵劇的舞臺藝術魅力”。
唱戲有舞臺,精心編排讓觀眾想看想聽
在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入門處,“9月廣福臺演出詳情”標注非常清晰,演出團隊和表演時間一目了然。
從9月的演出來看,每周二、周五的上午,都會有民間的優秀粵劇私伙局到廣福臺登臺展演,演出隊伍除了來自廣州之外,還有的來自佛山。據粵劇藝術博物館介紹,今年粵劇私伙局演出已從廣州本地擴展到珠三角等地區。
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粵劇藝術博物館邵紅副館長介紹,粵劇私伙局演出報名由粵劇私伙局團隊負責人持團隊相關登記證書、法人有效身份證件、社團人員名單、演出劇照或視頻等相關資料到博物館填寫《廣福臺場地申請報名表》進行申請,博物館根據公益粵劇文藝團隊登記注冊情況和活動水平進行審核,確定是否通過申請,團隊申請通過后將按照申請順序進行排期。曲目方面,則多數由演出團隊自行擬定,曲目擬定后報博物館審定,“每場演出博物館都會拍攝留檔,年終挑選出優秀的節目進行展演”。
在9月安排的表演場次中不難發現,即將于9月17日上午登上廣福臺的是中海曲苑。中海曲苑團長陳麗燕告訴記者,今年中海曲苑不止一次登上廣福臺演出。陳麗燕帶領的另一個團隊彩虹開心戲曲團今年也幾次登上廣福臺演出,“去年就更多了。去年彩虹開心戲曲團在廣福臺大概演了七次,中海曲苑也演出了三次”。今年廣福臺更“火”了,很多市區外的粵劇曲藝團隊都報名參加惠民演出,“所以我們今年參與的次數會少一些”。
每次登上廣福臺表演,作為團長的陳麗燕都希望隊員多參與,共同為傳承粵劇藝術作出努力,“每次惠民演出,隊員們都積極報名,團隊會協調安排,讓每個隊員都有機會登臺”。曲目方面,兩個團隊在編排上都希望“盡量吸引觀眾眼球,讓觀眾想看、想聽”。
“節目安排方面,除了獨唱、對唱、表演唱、折子戲,每場都基本會安排一到兩個觀眾十分喜愛的曲伴舞。我們團隊有曲藝隊、舞蹈隊,曲伴舞的節目有對唱加彩扇伴舞《祖國頌》、對唱加彩傘伴舞《頌羊城》、對唱加團扇伴舞《廣州情》、獨唱加伴舞《荔枝頌》等。五六分鐘的節目,觀眾會看得很開心,他們會說‘粵曲還能做成這樣,很生動’。”
有意思的是,團隊曲伴舞節目都是團員們自己編排的,“我們不是專業的,每次都自己學著編排,通過演出練習再修改完善”。
陳麗燕介紹說:“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少兒俱樂部的陳老師。作為團長,我很希望有年輕人、少年兒童參與,將南國粵韻元素推廣傳承下去,所以在暑假期間我們邀請了少年兒童登臺表演,其中少兒獨唱《拷紅》和少兒粵韻《旗武雛鷹》曾在廣福臺、文化公園展示,十分叫座,受到觀眾喜愛,掌聲不斷。小朋友們走下廣福臺,臺下的觀眾都熱情圍觀,爭相要求合照。”
8月底剛剛登上廣福臺表演的藝星粵劇團團長鄒敏藝則告訴記者,藝星粵劇團今年已經在廣福臺演出三次,“一般每次演出都有十六七名演員參與。比如表演《香夢留痕》的時候,主角兩人,伴舞的‘仙女’六人……光是五分鐘的戲,就要這么多演員,那其他節目呢?所以加起來每次參與的演員還挺多的”。表演曲目方面,劇團也都會精心準備,“我們會注意每次演出的曲目都不一樣,要給觀眾一點新鮮感嘛”。
演出新升級,專業院團周末送“專場”
為進一步弘揚粵劇、粵曲、廣東音樂等傳統優秀文化,發揮文藝名家在嶺南文化中心建設、培育市民藝術素養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展示嶺南文藝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讓廣大市民共享廣州藝術繁榮發展的成果,8月31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藝術名家走進生活”系列活動啟動。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廣州市屬專業院團向粵劇藝術博物館廣福臺共輸送38場專業演出。
因此,市民驚喜發現,本月開始,廣福臺的演出又升級了——廣州粵劇院、廣州粵藝發展中心、廣東音樂曲藝團、廣東木偶藝術劇院等專業院團組織中青年文藝名家、專業演員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面對面、近距離為廣大市民送上粵劇、粵曲、廣東音樂、木偶戲等高質量的專場藝術演出。
“藝術名家走進生活”系列活動首場演出開始前,著名粵劇藝術表演家歐凱明作為藝術家代表發言。他表示:“我的生命屬于藝術,我的藝術屬于人民。”歐凱明表示,“藝術名家走進生活”系列活動不僅契合他個人“貼近人民,貼近生活”的藝術初心,而且為廣州市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扎根人民和生活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更有利于推動粵劇、粵曲等嶺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專業院團的加入,讓廣大市民每周都可以欣賞到更多、更高質量的傳統藝術展演,而且所有演出采取全民免費的方式。粵劇迷李女士表示,平時經常去南方劇院或者江南大戲院等地看粵劇表演,票價已經十分優惠,而這次文化惠民直接免費,可以在家門口觀看粵劇名家的表演,“真是太好了”。她還表示:“藝術名家的水平很高,除了欣賞表演之外,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