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項目成為英德旅游新熱點
漫步茶園、品味茶香、體驗農事、品嘗“土菜”……在過去的國慶假期,鄉村游成為英德旅游市場的一大特色,而積慶里紅茶谷、英州紅茶趣園等茶旅結合項目更成為了鄉村旅游爆點。
企業探索“茶旅結合”發展模式
國慶假期結束后,英德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國明終于可以停下來休息,積慶里紅茶谷在七天長假中成為了網紅景點,陸國明每天都忙著接待游客。事實上,自從2014年積慶里紅茶谷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十大美麗茶園”以來,每逢假期,公司的員工都忙得不可開交,今年尤其火爆。
英德素稱嶺南古邑,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如北江、英西峰林等等。英德又是“中國紅茶之鄉”,因此外地游客來英德前大多對英德紅茶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了解英德紅茶歷史文化、逛茶園、體驗采茶和制作、品嘗英德紅茶,這些都成為外地游客在英德的“必選項目”。
紅茶作為英德最響亮的農產品,其茶廠、茶企已超過286家,茶園面積突破13萬畝。經過多年發展,不少茶企不再滿足于單純種茶賣茶的傳統經營套路,正試圖以“茶葉+旅游”的模式轉型發展休閑農業。在這條轉型的道路上,積慶里公司可謂是先行一步。
“事實上,公司在打造茶園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茶園+旅游’的發展模式。”陸國明說,積慶里茶園地處橫石塘鎮毗鄰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周邊還有仙橋地下河、英德市仙湖溫泉旅游度假區等特色景點,而且茶園座落在一個谷地,谷內保存有完好的原生態植被和幽美田園景觀。
于是,積慶里有意識將茶葉種植和周邊景點結合,在利用資源優勢的同時,也不忘硬件建設,在茶園內設有600多平方米的茶文化展廳,并建成集生產、加工、科普示范于一體的制茶廠,游客不僅可以在這里欣賞茶園風光,還可以學茶、辨茶、品茶、購茶,甚至親手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
積慶里探索出的“茶園+旅游”道路,不僅讓企業逐漸擺脫“依靠茶葉銷售生存”的發展模式,更為企業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讓其品牌更為響亮。“國慶期間,我們接待了約2.3萬人次的游客,每天旅游大巴和小車絡繹不絕。”陸國明說。
目前,積慶里紅茶谷之旅成為全國首期20條“茶鄉旅游精品線路”以及全國“100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之一,年接待游客量35萬人次。
讓茶園成為農旅結合之地
英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郭孔隨表示,如今國家提倡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隨著英德茶產業的發展壯大,“茶旅結合”的發展模式與國家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英德市政府也鼓勵茶企發展茶旅結合模式,依托的旅游資源優勢,推廣“茶企+茶農”、“茶企+合作社+茶農”等多種生產經營模式,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以全產業鏈的理念發展茶葉,讓茶園成為農旅結合的休閑勝地。
英德市英州紅茶業有限公司電商總監陳亞漢介紹,去年以來,公司將“英德茶趣園”旅游項目重新開發,并推出了參觀茶廠茶葉制作流程、免費體驗摘茶、手工制茶項目。“今年我們新建成的大型‘懸空茶壺’已成為網紅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陳亞漢表示,公司一年2000萬元的銷售額中,有30%來源于茶趣園旅游景區旅客的購買。
另外,該市“英德東華紅茶小鎮”已納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庫,以4A級景區的標準進行建設,通過建設紅茶交易中心、紅茶研發中心、創業中心及全過程物流中心四大服務平臺,打造集旅游、社交、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紅茶小鎮。并計劃通過三至五年的創建期,小鎮形成年綜合產值6億元、年上繳利稅4000萬元以上、遠期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6000人、實現脫貧致富1500人規模的生態紅茶特色小鎮。
“茶旅結合”需量力而行
英德市文廣旅體局副局長潘瑞萍認為,茶旅結合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最好表現方式之一,可以作為對目前旅游部門主推的鄉村游板塊一個很好補充,目前旅游部分也在構思謀劃如何在這方面發力。不過,潘瑞萍也提醒,茶企做旅游雖然很有前景,但其中并不簡單,作為純農業項目的茶園要“兼職”做旅游,其項目需要發改部門審批,需具備相應的資格。另外需配套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等最為基本的設施。這需要企業加大相關投入,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負擔得起,建議茶企要謹慎起見,量力而行。
而對于做好發展茶旅結合準備的茶企,潘瑞萍建議企業要不斷提升茶園景區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既要營造好旅游氛圍,更要注重對于茶園景區的維護,“綠水青山、生態茶園是我們展示給外來游客最好的風景。”
另外,企業可以結合當地特色,豐富景區功能。一方面使傳統茶園、茶廠既能直觀展示茶葉種植和生產加工情況,也具備休閑旅游、科普、采茶制茶體驗、特色餐飲住宿、茶文化推廣、會議等多項功能。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