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全視頻之夜解析中國傘業:從市場角度看品牌遮陽傘的崛起無所適從是什么意思
最新調查顯示,今年前3個月采購經理指數(PMI)分別達到51.3%、51.6%、51.8%,穩健增長的數據表明了2017年中國經濟運行向好的趨勢。但就當前“宏觀好、微觀不好”的市場隱憂來看,我國制造業,尤其是日用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密集產業將迅速轉移東南亞一帶的消息甚囂塵上。雖然很多產業都在新形勢下做出了快速的調整,但在2017年,作為長期依賴出口的我國傘業,似乎仍未能從人民幣匯率調整、生產成本上升、競價話語權缺失、品牌影響力匱乏等一系列泥潭中脫身。中國傘業的出口在哪里?市場變局中,哪一類企業將會脫穎而出?
本文將試圖通過對當前中國傘業的深度分析,為您一一剖析。
從日用品到快消品 消費者需求與品位的提升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全球制傘業中心開始向中國大陸轉移,眾多中國老牌傘業集團就在此時得以崛起。據統計,作為當時全國制傘產業最密集地區的杭州市,高峰時期,每年向全球各地提供了超過10億支傘,達到世界上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1個人使用中國制造晴雨傘的盛況。
但隨著2017年中國本土市場的迅速崛起,以及近年來市場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傳統的低廉傘具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伴隨著中國經濟整體繁榮,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大量高消費人群在中國聚集的趨勢,更符合高端消費人群品位的傘具,已經成為了市場的嶄新需求。而傘具本身也從最初單一的日用品發展為當前具備快消品特性的獨特產品。
未來的中國傘業市場,不論對于早期依靠貼牌出口崛起的傳統傘業強勢企業,還是在互聯網狂潮中崛起的新晉公司,對于消費者品位需求的把握與聚焦,將是決定企業未來的唯一導向。
高端消費人群的市場需求 為傘具增加額外產品附加值
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作為對市場變遷的應對措施,私人訂制傘等一系列增值特色服務也開始涌現。但消費者的需求,卻遠不止這些。2017年,當很多消費者在購買傘類產品時,已經會開始思考這支傘本身的價值、歷史和功用。這支傘除了能遮陽避雨之外,還能為我帶來些什么?成為了市場新需求的具體表現。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由我國福建廈門某公司代理的德國kobold折疊傘,開始在我國高端消費人群中受到青睞。
據悉,德國kobold創立于1855年,是一家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后仍長盛不衰的德國經典品牌,最初由老Augest Kortenbach與Carl Rauh在德國韋倫萊茵蘭創立。早在19世紀,德國kobold就開始全面生產和出售用鯨魚骨、金屬、木質打造的經典傘,并因此得到了老爺傘的稱號。
1928年,旗下“Fomna”、“Simplex”、“Asra”、“Neptun”、“Venus”系列的暢銷,也令德國kobold的品牌在歐洲大陸廣為流傳。而在過去162年中,德國kobold多次引領支持南極探險、工人權益保障、女性同工同酬等事跡,更是為這個品牌增添了傳奇的色彩與獨特的魅力。
須知消費者在購買一件產品時,作為產品附加值的品牌歷史、傳統與傳承,都將是消費者考量的重要選項,而這一點正是當前我國傳統傘業公司所匱乏的。
在一支德國kobold的折疊傘,售價500元仍能暢銷的情況下,我們也已經大致看出了未來中國傘具消費市場的趨勢:那就是更深厚的產品積淀、更豐富的產品附加值。中國市場的消費者,正期待著更具品位、個性與標志性產品的誕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