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句調查:北上廣深等地市民怎么看待共享單車?安徽高考生物難度
■71.8%的市民已使用過共享單車,且認同單車方便■35.6%市民認為目前單車投放已趨飽和
■56%的市民利用共享單車主要是為接駁公共交通■63.8%的市民詬病“亂停亂放影響市容”
調查說明
共享單車,這項原本為倡導低碳環保出行的工具,如今似乎陷入尷尬。是成長中的“煩惱”,還是發展無序?公眾對其持怎樣的態度?怎樣才能促其健康有序發展?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KuRunData中國在線調研,進行了一項名為“共享單車,如何共享文明”的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在線調查方式,樣本總數1000份。考慮到共享單車使用的廣泛性,因此在樣本選擇時,沒有設置過多條件,僅對地域、身份做了相應約定,分別為北上廣深各200份;其他地區總計200份。每個區域,學生(含大學生)20%;在職人員60%;非在職人員(含退休)20%。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中,有71.8%的人表示使用過共享單車,且其中99%認為使用非常方便;有55.8%的人認為“共享單車挺好的,出行能節約不少時間”;當然,對共享單車最大的詬病,便是“亂停亂放”,近7成受訪者有這樣的感覺。
“互聯網+”城市慢行新實踐
某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86萬;預計2017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
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與KuRunData中國在線調研此番調查顯示: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上海使用共享單車者占比最多,占受訪者的86.5%;北京和廣州緊隨其后,分別為83.5%和82.5%;深圳以62.5%位列第四;而其他城市則相對較低,為43.5%。從用戶年齡看,25歲(含以下)到40歲是共享單車使用主力軍,兩者相加占比79.4%;55歲以上僅占6%;再從使用者身份看,學生使用率最高,達到79.5%,在職人士為73.2%,非在職人員相對較少。
用戶普遍認為,共享單車為出行帶來了便捷與綠色。此次調查顯示:民眾對共享單車普遍叫好。在對“共享單車總體感覺”的投票中,除了“讓出行節約不少時間”選項一馬當先之外,認為其是“互聯網+在城市慢行系統中的實踐,創新模式值得喝彩”排在第二位,值得關注。而在回答“您覺得共享單車有哪些優點”這一多選題時,“騎行方便,隨騎隨走”“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節約社會資源,緩解交通擁堵”分列前三位。
通常什么情況下會使用共享單車?56%的受訪者稱:主要是為了接駁公共交通;其次是休閑健身,占比27.6%;完全為上下班通勤或超市購物的占少數,兩者分別占比不到10%。
由此看來,共享單車在解決最后一公里方面作用巨大。住在浦東某大型居住區的常先生是共享單車的擁護者,他從居住地到最近的地鐵站步行要半個多小時,以前他是摩的或黑車的常客,現在共享單車解決了他的出行煩惱。
“共享文明”還有努力的空間
不過,在常先生眼里,共享單車在投放、使用等方面,的確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以亂停亂放最為突出,“應該把這些看成是發展中的‘陣痛’,或是其成長的‘煩惱’。但共享單車要做到‘共享文明’,還有努力的空間。”
常先生的感受與調查結果不謀而合。在回答“您在使用共享單車時碰到最多的車輛問題有哪些”這一多選題時,在使用過共享單車的718名受訪者中,64.3%表示遭遇“二維碼或編號被涂抹或脫落”;其次是“座椅損壞或丟失”,占54.2%;排在第三和第四的是“車輛太臟”和“輪胎損壞或丟失”,分別為47.9%和31.6%。另一位受訪者方女士稱,這些問題大多是使用者的不文明行為所致。
除了文明素養,共享單車本身是否存在弊端?在回答“您認為目前共享單車存在哪些主要問題”這一多選題時,受訪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亂停亂放影響市容”高居榜首,達63.8%;“單車企業重投放輕管理,日常維護跟不上”“與機動車和行人爭道,增加交通意外隱患”“監管相對薄弱”的選項占比不相上下,在40%-50%的區間內。對近來出現的另一種聲音,即“共享單車已趨于飽和,不宜再過度投放”的說法,調查數據似乎不完全認同。雖然也有35.6%的選項,但在5個列出的選項中,占比最低。
共享單車難以“共享文明”,管理水平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受訪者中,認為管理得“非常好”的只有3.3%;“比較好”的19.7%;“一般”的達50.5%;“不好”的20.6%;“非常不好”的5.9%。
出于對管理的期待,在回答“對上海出臺相關辦法,對共享單車使用者提出年齡(12-70歲)以及身高(1.45-1.95米)的要求,你怎么看”問題時,選擇“非常好,是出于安全騎行的考量”占比最高,達73.8%;認為“沒必要,是小題大做”的僅11.9%;其余14.3%則“不表態,持中立態度”。
不斷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
要提升共享單車管理水平,必先找到亂象原因。在列出的五個選項中,“管理主體不明確,基本靠單車企業自律”成為使用者素質之外的最高選項,達到49.3%,幾近半數。
相關部門也已關注到了這一點。中國消費者協會3月底在北京舉辦了提升共享單車服務座談會,探討共享單車服務改進措施。中消協認為,加強共享單車行業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服務管理規范;督促共享單車企業誠實守信、依法經營;倡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文明用車、安全騎行、主動維權。
對于亂停亂放,核心管理內容主要為劃禁停區以及控制單車投放量;對于蓄意破壞和盜竊行為,有的地方明確依法查處。上海交通委約談多家共享單車企業,要求暫停在中心城區投放共享單車;4月11日,黃浦區公布33條共享單車投、騎、停禁限區域。若不能及時清理,則由政府部門代為清理,費用由各單車企業承擔,每輛車20元。而深圳市交通委將從源頭上與共享單車企業建立數據交換,將共享單車納入重點車輛的監管平臺。
調查中,受訪者普遍認為,要保證共享單車規范有序文明發展,除了公眾自律、明確管理主體、規劃建設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外,共享單車企業應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加大技術投入,強化科技監管,真正實現大數據管理。
共享單車企業已開始著手進一步通過技術手段來加強單車管理。比如摩拜單車,已于4月中旬發布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魔方”,對共享單車全天候供需做出精準預測,使車輛停放管理精準高效;ofo第二代智能鎖天王星搭載了ST傳感器,可判斷車輛狀態及運行軌跡;小鳴單車設置了滬上首個“電子圍欄”。
不少受訪者認為,共享單車的財產屬性是公司財產,但運行涉及公共資源和公共屬性,因此企業與職能部門之間的有序銜接是需要考量的問題。對此,同濟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建議,政府可與共享單車企業建立合作議事機制。單車企業在后續投放布點時,可提前將相關信息提供給政府部門,雙方協商,做出預先的制度安排。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