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弒母案:小棉襖怎么變成了害死媽媽的那根繩索?
【蘭君專欄】
15歲女孩弒母案:小棉襖怎么變成了害死媽媽的那根繩索?
原創作者|蘭君(資深教育主編,校長傳媒專欄作家,中科院家長學院特邀專家,著有《父母好好學習 孩子天天向上》《優秀母親教子錦囊》等
都說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母女之間可以親密無間,聊天談心。女兒乖巧可愛,而母親也能理解女兒成長的煩惱。但是最近在青島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15歲的女兒殘忍的將媽媽殺害,并且冷血冷靜的將媽媽的尸體塞進行李箱,共處了2天……想想這個過程,不用細思也極恐!關于這起案件的具體細節和網上瘋傳的女兒寫的一封信尚有待警方的調查、確認和司法的認定,在此不再贅述。這起弒母案奪去了45歲女律師鮮活的生命,也深深的讓天下無數的父母扎了心。蘭姐姐想和大家深究的是,這起弒母案背后的推手到底是什么?
押注式的愛像把刀
父母強勢,孩子問題多
從已知的消息來看,被害的母親張律師是青島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生前還有多項社會兼職,常年擔任若干企業和學校的法律顧問,是眾人眼中的成功女性。女兒也是青島特別難考的一類高中的在讀生。這對本應讓人羨慕的母女怎么釀成了殺戮的悲劇?
可以說,沒有無緣無故的傷害,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憤怒和仇恨讓她對自己的親媽下此毒手?
有消息稱,張律師今年45歲,從孩子3歲開始,就和孩子爸爸離婚,獨立撫養孩子長大。在做律師之前當過老師,應該是個特別要強,對自己嚴苛也對孩子嚴苛的人。一個人從小要強且一直得逞,并不是件好事,久了很容易變得心理輕蔑、行為盲目,控制欲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對母女之間的親子關系應該早已不堪重負,讓人想起了《小歡喜》里的英子和媽媽宋倩。“我都是為了你好……”媽媽押注式的愛,讓孩子窒息,讓孩子只想逃離。
單親家庭,其實并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夫妻雙方關系處理得不當,讓孩子在擰巴和非理性的關系中左右為難就會留下后患。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敏感、多疑、孤僻、暴戾。他們表面上做出非常順從,聽話的樣子,但仇恨的種子,早就在心中發芽,他們事實上早就想掙脫母親的束縛!
在這起悲劇中,我們也看到孩子父親角色的缺位,父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教科書,在這個家庭中顯然這本教科書是殘缺的。父親角色的缺位會讓孩子的在幼年時期,沒有與父母建立良好和健康的親子依戀關系,導致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對于父母有了疏遠和深深的敵意。
還有一個隱性的因素,這個假期,因為疫情變得格外漫長,彼此靠得太近,親子矛盾不斷升級。這一點,我們很多家長都感同身受。復課后不少孩子心理問題大面積爆發,自殺的新聞也頻頻見諸報端,讓人痛心不已。
孩子為什么走極端?
小心!這些職業易造就“強勢父母”
孩子為什么走極端?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挫折的第一反應是攻擊,要么攻擊給他帶來挫敗的對象,要么攻擊自己,自責、自恥,自我否定,如果孩子在這樣的心境中越陷越深,再遇到較大的刺激,老師家長處理不當,就容易走向極端。
第二是缺乏歸屬感,沒有被無條件的接納、尊重和理解,沒有人與他們同流淚同歡笑,給他們內在的安全感,心靈找不到家。在與父母老師相處的時候,常常被考量、被比對、被挑剔,好像沒有人喜歡他們,以他們為榮,遇到困擾的時候,沒有人援助、支持,就很容易垮下來。
第三是沒有樂觀感,不快樂,有一些快樂的元素需要拼命才能贏得,比如,考出好成績,有些快樂元素則轉瞬即逝,比如玩游戲,短暫的快樂之后卻是持續的傷害。不快樂,郁悶,覺得生活沒有意思,自然也覺得生命沒有意義,這是孩子走向極端的深層原因。
一項調查顯示,孩子產生心理問題與父母的職業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教師、律師、會計師、警察、企業高管等職業的子女問題相對較多。一方面,這與家長的工作性質和有效養育時間有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切換的問題,這些職業的父母在工作中相對都比較強勢,同時,他們會不知不覺將這種強勢狀態帶回到家庭中,成為強勢父母。而強勢父母在當今時代的家庭教育中,遇到了諸多問題和挑戰。
孩子的教育根在家庭
這個真相全天下的媽媽都該知道
我們發現,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惡性事件當中,個別無良媒體不能就事論事引發真正的思考,而是別有用心的煽動和甩鍋,亂貼標簽,販賣焦慮,有的一路人肉和開扒,從高中、初中扒到小學、幼兒園……其實,孩子的教育關乎社會和學校,而它的根在家庭。
有句話,可能我們不愿相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最深的傷害大多來自父母!沒有尊重,沒有真愛,沒有界限。一個三無的孩子,哪怕成績優異,才藝靚麗,也終究不會長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幸福之人。
其實,現在有不少的孩子很苦,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在學業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下,不能有自然的成長時光。和父母在一起,也很少親情互動,聽到的大都是督促和指責。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堆積了大量的情緒垃圾,漸漸的就會被壓垮。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需要找到釋放情緒的出口,找到真實的“自我”,明白自己的內心和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要注意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多進行有效的溝通。
我發現不少家長用力過猛,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妄論中犯了家庭教育最大的錯,那就是:忘我。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也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因為愛你,所以用愛把你吞噬……”
蘭姐姐想告誡天下媽媽們一個真相:父母對于孩子的愛不要太滿,如果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很可能孩子達不到反噬了自己。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對生命和死亡,他們沒有深刻、明晰的認識,從一定意義上講,他們往往不知“死活”。家長和老師應該是走在前面的人,當孩子需要的時候拉他一把,而不是在后面催逼他的人。
人生是場馬拉松,有太多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我們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只盯著成績。孩子身心健康,家長嚴愛有度,親子共成長,這才是更好的原生家庭。
作者簡介:
蘭君,蘭姐姐。資深教育主編、晚報小記者團創始人、中科院家長學院特邀專家、中小學生作文指導專家,校長傳媒專欄作家。其主持的品牌欄目"作文課"、"蘭姐姐熱線"、"家長學堂"、"教育三人行"等多年來廣受好評。著有《父母好好學習 孩子天天向上》《優秀母親教子錦囊》。
(本文為蘭君原創投稿,版權歸原創作者蘭君所有)
- 標簽:汽車銷售排行榜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