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成長問號|作業都會,考試就錯,怎么破?
【沈磊專欄】
成長問號|作業都會,考試就錯,怎么破?
原創作者|沈磊(江蘇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
本文首發“ 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原創作者沈磊老師授權校長傳媒發布
隨著期末考試的臨近,復習工作接近尾聲,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和建構基本完成。所以在近幾天的課堂上,我采用了10 分鐘限時測試的方式帶著學生適應節奏,查漏補缺。
打鐵需趁熱,下課鈴一響,所有學生停止作答。想讓我第一時間批改反饋的同學直接把答卷交到我手里,其他同學可交到講臺上。收到答卷后,我利用課間開始面批。
說實話,面對考試,師生都需要有效刺激。我特別享受被學生包圍著面批的感覺,那種快節奏、高效率帶來的欣喜和有點緊張又有些期待的復雜心情,會讓師生一起或驚呼做得太棒了,或遺憾這題不該錯!這種節奏感帶來的成功體驗或失敗教訓,就是復習中的一種有效刺激。
我大大地劃著勾,與圍觀的學生感受著復習帶來的效果。幾個學生興奮中話鋒一轉“平時作業都會,一到考試就出錯,這可怎么辦啊?” 更多的學生加入討論,看來這是孩子們心理的一道擔憂線。
今天就讓我們聊一聊這個話題:“作業都會,考試就錯,怎么破?”
(一)
結果相似,原因卻各不相同。想要破解這個問題,得從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環節入手。
01
課上聽懂了
在教師的引領下掌握解題思路
課堂學習是有導航系統的,這個導航的核心就是教師的“教”。課堂上,老師通常會采取“創設情境、循序漸進、提煉板書、深入淺出”等方式展開教學,充分考慮對學生已知的激活和對未知的鋪墊。 老師的“教”是學生“學”的腳手架。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學習支架,學生想在課堂上聽得懂,不成問題。教師一步步引導,通過提問、突出條件、幫助學生打通思維的局限點,達成從聽到聽懂,從想到想通的目標。這是引領式思考,它與獨立式思考是有區別的。
課上聽得懂,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老師常常會帶著學生從已知的結果倒推解題的步驟。這樣一來,理解的難度降低了,但因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生在思維的主動性上存在問題,弱化了學生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關聯性的能力。這也是老師們不贊成學生使用網絡搜題或參考答案解題的原因。
聽懂與看懂不等于能獨立解決問題。
02
作業會做了
用新學的線索解決熟悉的問題
作業的功能是鞏固與運用當天所學。所以作業中的題目表述與課堂例題或話題情境有一定的關聯度,學生會有熟悉感。只要課堂聽懂了,做作業時就比較容易通過仿照例題的思路進行自我練習,這是利用了短期記憶和模仿效應。
遇到難點時,學生可以隨時查看筆記、書本及工具書,還可以找同學討論,這都是作業中的幫助系統。
另一個方面,作業中的知識點通常聚焦于一個點,它側重于理解和掌握;而考試中的知識點是綜合的,側重于運用。所謂考點情境,就是把各種規則和概念糅合到一個題干當中,條件與條件之間有很強的邏輯關聯。這也將作業題與測試題區別開來。
現學現用不等于綜合運用,更不等于靈活運用。
03
考試出錯了
因高壓場域而缺乏應變和調適的能力
當考場的嚴肅碰上學生的緊張,無形的高壓氛圍就形成了。學生在考試中頻繁出錯,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1.欲速則不達。考試時間有限,學生擔心自己寫不完,也擔心后面有難題,所以會不自覺地提高做題速度,思維的嚴謹性出現問題,會的也做錯了。書寫的速度遠超思維的速度。
2.知識應變不足。經過系統的復習,學生在考場上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熟題新考,易出錯;新題熟悉,又沒看出。這就對學生的知識應變和舉一反三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3.心理調適有困難。學生題目解不出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驟上,只要這一步驟通了,后面就都會做了。可由于對考試結果的在意,學生容易出現鉆牛角尖的心理狀態,跳不出當下的解題思路,沒辦法變換思考方向或解題方法。
考場狀態不等于日常做作業的狀態。
了解了學生的學習風格與學習環節,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平時作業都會,可考試容易出錯了。
(二)
如何在考場上破解這一局面呢?我想給出三點建議。
01
考點是單項的,可考題情境是綜合的。由于考前的大量訓練,學生考試時會有明顯的考點意識,但越復雜的情境,條件與條件之間的聯系越隱蔽,就越需要清楚地分析情境。
在復習時,我們不僅要知道某道題考的是什么知識、怎么考的、考到了什么程度,還應知道這個知識還可以考什么維度、怎么考。這樣一來,隨便情境怎么變化,我們都具備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可以解決題干中問題與條件的關系,更容易在考場上舉一反三。
關注情境才能提高思考的準確率。
02
掌握應試技巧,提高應試能力
考場上有不少應對考試的技巧,掌握這些技巧其實也就提高了應對考試的能力。
拆分題干,學會審題。這個方法雖是老生常談,但問題往往就出現在最熟悉的地方。在考試中,沒有了老師的要求,學生更要主動用好這一習慣。我推薦使用一把尺子,壓著題目,聚焦審題。由于試卷的排版和文字量,學生很容易讀錯題、讀岔題,思想不集中。用尺子壓著題目的尾行線,就更容易聚焦在當下解答的這道題上,減少審題的干擾項。圈畫關鍵詞,首尾要呼應。圈畫關鍵詞是學生熟悉的做法,他們常常一看到關鍵詞就覺得穩了,可題目中往往有不止一個且相互關聯的關鍵詞(關鍵條件)。
逆向思考,從答案要求倒推條件的合理性。有些時候,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能確定,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重新思考一遍,而是逆向倒推,找出主要步驟在題干中的對應條件,看答題層次是否清晰合理。
用好草稿紙,讓檢查有跡可循。很多同學寄希望于檢查時發現錯誤并改正,但檢查時大部分學生只是按照第一次的思路重新做一遍題目,很難發現問題。這時,草稿紙的作用就凸顯了。清晰、有條理的草稿過程有助于查清思路、檢查過程。
03
運用積極暗示,主動調整心理狀態
考場上最容易出現的兩種不恰當心態是“強科爭強”和“弱科緊張”。 越是自己擅長的科目,越覺得有能力考好,越希望和同學一爭高下;越是自己不擅長的科目,越擔心考不好,越害怕在哪個題目上卡住。這兩種心態都要不得,會讓自己無法專注于答題過程。此時,就需要積極的暗示,以平常心應對考試。
學生在考試中遇到困難,暫時或確實被某道題難住是正常的。因為考試除了具有評價和激勵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此時學生更需要主動給自己積極的暗示。
我有三個考試中積極暗示的小技巧。
1.喝一小口水。喝一點水能給大腦提供刺激,水分攝入保證生理上的思考功能,集中注意力。喝水還能幫我們從難題中短暫抽離出來,待第二次進入題目的思考中,減輕心理上的緊張。
2.肌肉放松訓練。如果意識到自己很緊張,那將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從頭至腳繃緊,深深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吐長氣、直至全身放松下來。咬緊牙齒,你會感到兩邊臉頰的肌肉繃緊了,心中默念,從1慢慢地數到 10,松開牙齒。
3.心里話或動作暗示。對自己說說心里話,比如“我做不出來別人也不一定會;我就算丟了這題的分數,如果把會的題目都做對,分數也應該可以。”學生還可以翻看自己已經做出來的題,給自己信心。用心里話或動作給自己定神,降低考試焦慮,產生積極暗示。
以上的分析和建議希望對考生們有幫助!
一句話:關注考題情境、掌握應試技巧、巧用積極暗示,預祝同學們“作業都會,考試更能對”!
延伸閱讀:
沈磊:期末復習,不妨這樣送學生一朵小紅花!
沈磊:盤點2020,我養成了10個習慣,并以此成為學生的榜樣
沈磊:10個辭舊迎新的班級微活動
沈磊:親子對話被懟?家長不妨常說這10句話
沈磊:期中考試后,我希望家長這樣與孩子談成績
沈磊:家長隨口說的這些話,卻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
沈磊:讓學生喜歡的秘訣
致父母:“無條件滿足”正在培養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后疫情時代,班集體建設亟需完成的三項內容
復課準備周:圍繞三個核心,做好15件細節小事
“云”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沖孩子發火,破壞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難受,請這樣做!
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
放低聲音,好好說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
- 標簽:怎樣才會懷孕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