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生活小常識家家用得著!(收藏起來慢慢看)
炒菜時,不要加冷水,冷水會使菜變老變硬不好吃,而加開水炒出來的菜又脆又嫩。
3、炒雞蛋時,一個蛋加一湯匙溫水攪勻,就不會炒老,而且炒出的蛋量多,松軟可口。
6、蒸魚或蒸肉時待蒸鍋的水開了以后再上屜,能使魚或肉外部突然遇到高溫蒸氣而立即收縮,內部鮮汁不外流,熟后味道鮮美,有光澤。
7、熬骨頭湯時,中途切莫加生水,以免湯的溫度突然下降導致蛋白質和脂肪迅速凝固,影響營養和味道。
8、煎荷包蛋時,在蛋黃即將凝固之際,可澆上一湯匙冷開水,會使蛋熟后又黃又嫩,色味俱佳。
9、熬豬油時,先在鍋內放入少量水,再將切好的豬油放入,這樣熬出來的油,顏色晶亮而無雜質。
2、失眠,可將一湯匙食醋倒入冷開水中,攪勻喝下,即可迅速入睡。如果加入等量的蜂蜜,則效果更佳。
4、新購的瓷制餐具、茶具、酒具、放入10%的醋水內煮上兩三小時后再用,可除去新瓷器所含的微量鋁,避免鋁毒危害身體。
5、在烹調水產品蟹、是、海蜇時,先用1%的醋液浸泡一小時,可防止嗜鹽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6、醋煮花生米或黃豆,是高血脂、肥胖癥和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佳肴,具有降脂、降壓的療效。
7、宴飲,如感胸滿腹脹,可用醋50毫升加水至100毫升沖淡服下,增加胃酸,促進消化。
8、飲酒過量已有醉意者,可服50%食醋100至200毫升,解酒毒、養肝腎。
9、餐后的食具,如果使用1%食醋液煮沸消毒,可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等傳染病。
10、醋是家庭烹調的必備調味品。 在醋內加上兩滴白酒和一點鹽,即可成為香醋。在煮肉或馬鈴薯時,加上少量醋就容易燉爛,味道亦好。煮甜粥時加點醋,可使甜粥更甜。
11、擦皮鞋時,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銅、鋁器用舊了,用醋涂擦后清洗,就能恢復光澤;宰雞殺鴨前20分鐘,給雞鴨灌上一湯匙醋, 撥毛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12、玻璃上的油漆,用醋浸軟后一擦就掉;絲品洗凈后,放在加入少量醋的清水中浸泡幾分鐘,晾干后光澤如新:毛料衣服磨光的地方,用50%濃度的醋水抹,然后用濕布鋪墊熨燙,亮斑即可消失。
13、醋還有消毒殺菌作用。用醋拌的涼菜衛生爽口;用醋蒸熏房間,能殺菌防流感;每天用40%的醋水溶液,加熱后洗頭可防治脫發,頭屑過多;用醋調石灰粉,涂敷腋下,每日二次能治療狐臭。
9、把殘茶葉曬干,放到廁所或溝渠里燃熏,可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繩的功能。
9、常用淘米水洗泡的菜刀不易生銹。生銹的菜刀泡在淘米水中數小時后,容易擦干凈。
11、每天早晨嘴里含一含淡鹽水,可以清潔口腔,消除口臭,減輕牙齦腫痛出血,幫助治療牙周炎。
12、洗水果時先把水果表面的污漬揉搓掉,然后把水果浸泡在鹽水中,半小時后再沖洗干凈,即可放心吃。
15、用鹽和辣椒或茄子根一起煮水,浸洗雙腳,可以治療腳氣病,對手、腳凍瘡也有一定的消腫、止癢作用。
16、用熱鹽湯浸泡雙腳,或用炒鹽熨貼腰背,對風濕筋骨病,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17、有蟲蔬菜雖無農藥污染,但葉上小蟲非常難洗,只要將蔬菜拆葉泡在淡鹽水中3-5分鐘,蟲子便會自動掉入水中。
18、清洗平菇表面的粘稠物時,可將平菇放在淡鹽水中浸泡5分鐘左右,然后用細軟凈布沿菇紋輕輕擦洗。
19、夏季豆腐很難保存,但將食鹽溶解于水后燒沸,冷卻后把豆腐浸放于鹽水中卻能使豆腐保存很長時間。
22、菜刀用鈍后,將刀放在鹽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然后在磨刀石上邊磨邊澆鹽水,能使刀刃鋒利,且經久耐用。
5、去水果跡:變味的牛奶能去掉花衣服上的水果跡,在痕跡處涂上牛奶,過幾小時再用清水洗,就能洗干凈。
6、去墨水跡:衣服上沾染了墨水跡,先用清水洗,再用牛奶洗,然后用洗潔精洗,即除。
7、去鐵銹:衣服掛在釘子上,或沾到了鐵銹,是很難洗得掉的,如果先把有鐵銹的地方,用沸水浸濕, 涂上發酸的牛奶,在抹上肥皂,就可洗干凈了。
8、消除眼腫:早晨起床眼皮腫了,用牛奶加一點醋和開水混合,然后用棉球蘸著在眼皮上反復擦5分鐘,再用熱毛巾捂一下,很快就會消腫。
9、使硬鞋油變軟:打開的鞋油放久了,會變得發硬而不好再用,如向里面加入幾滴鮮牛奶,鞋油就會變軟,用起來仍然同新鞋油一樣。
10、治輕微燒燙傷:在患處敷上點燒開的牛奶,可迅速消除因燒、燙傷的灼痛。
4、用溫熱的濕抹布將灶臺上的焦垢潤軟,然后用尼龍洗碗布蘸牙膏用力刷洗污垢,再用干凈的布擦干凈即可。
5、烹調完魚后,手上仍殘留有魚腥味,不妨在手上擠點牙膏搓洗,魚腥味便能立刻消除。
6、手上沾了食用油、簽字筆油、汽車蠟或機油等難洗的油污,用牙膏搓洗就能清除。
7、衣服的袖口和衣領是比較難洗滌的,用牙膏涂在污處,反復搓洗,效果不同凡響。
8、白球鞋穿久后常會泛黃,先用專用清洗劑處理,再用牙刷一刷,清水沖洗,球鞋便可潔白如新。
9、手電筒的反光屏用得太久了會變黃,將牙膏涂在,3~5分鐘后,用綢布輕輕擦拭,便可使其光亮如新。
記住一些小方法,就能解決生活中很多惱人的問題。太全了,趕緊收藏起來,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