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欲到這種程度的人,是被下藥了嗎?”:世上最深的惡意,是勸你再來一把
壹心理主筆團 | 凌扶搖
1000 萬是什么概念?
恐怕很多人都想象不出來。
今年 7 月, 22 歲大學生劉餅干欠債 1000 萬后跑路,大家才恍然發現,炒鞋這么賺。
炒鞋是什么?
買大品牌出的,很貴的限量球鞋,等市場供小于求,很多人都搶不到的時候,拿出來轉手賺溢價。
但你可別說,這炒鞋還真的賺。
Jordan 的球鞋,發售價 1499 ,轉頭漲到 12000 元。
潮牌 Yeezy 的一款鞋子,最高成交價格是 1700 萬美元。
尤其是限量版球鞋,量越少,轉手翻倍越多。
暴利。
你說他們買這么多、這么貴的鞋,穿得過來嗎?
說白了,是去當黃牛。
先從客戶手里收錢,匯總資金之后就去供貨商那里大批量拿貨,回來再分別發貨。
紅星新聞的記者去采訪劉餅干時,他表示球鞋的利潤是 5%-10% 。
可炒鞋市場瞬息萬變,本身 1000 萬的那批鞋已經漲到了 2000 萬,供貨商不賣給他了。
他有兩個選擇,要么退錢,要么自己補缺。
你可能會問,他不是手里有預付款、有之前賺的錢可退嗎?
那些錢都拿貨用完了。貨賣完的錢呢?又拿貨了。
無錢可退,他只能拆了東墻補西墻,用遠高于預售價格的錢去收購市場上的鞋補給客戶,不經不覺就掏出了 1000 萬的空缺。
更讓人無奈的是,他的買家當中,很多都是大學生、剛工作的年輕人,為了買這雙鞋,甚至借了高利貸。
“他們總覺得鞋子像比特幣一樣可以一夜暴富,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
有句話叫:“ 70 后炒房, 80 后炒股, 90 后炒幣, 00 后炒鞋”。
事實上,只要有利益,萬物皆可炒。
近幾年,好像什么東西都有被炒起來的潛質。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沉迷抽“盲盒”,每次一買就是幾千塊。
盲盒是什么呢?
就像你小時候吃干脆面時候收集的水滸卡,也像你在文具店里能買到的扭蛋。
像《阿甘正傳》里說的,人生就像巧克力,盲盒也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盒打開的是哪一款。
朋友說,現在的盲盒為了防止你們通過搖晃、重量判斷,都加了配重鐵片,有些店直接不讓上手摸,一切全憑運氣。
可越是這樣,你就越覺得沒準下一個就能抽到“隱藏款”,或者自己心儀的款式。
閑魚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原價 59 元的盲盒,炒到 2350 元,漲了 39 倍。
近 20 萬消費者,每年花 2 萬以上買盲盒。
新聞報道,甚至有 60 歲的買家,一年在盲盒上消費 70 萬。
其實盲盒的本質,和抽卡游戲一樣。
為了集齊一整套,或者收到稀有的隱藏款,有人會選擇一次買一箱,再把不要的轉手出去,有些人會選擇找黃牛,價錢多高都要買下來。
按一箱 12 系列盒,一盒 12 款娃娃來算,一次花 1000 多塊錢,抽到隱藏款的概率,只有 1/144 。
買了又后悔,不買更后悔,總覺得再買一次,就能賭出來,結果一次次地,就上癮了。
炒鞋月入百萬、炒盲盒最高可賺 39 倍的新聞比比皆是,比這更可怕的,是炒裙子。
Lolita 裙子,簡稱 lo裙 ,款式復古夸張,穿的人也不多。
一般都是少量生產,限時限量,以至于很多人被“種草”裙子后,一搜發現已經停產,只能轉向二手市場。
一條 2015 年生產的裙子,能夠炒到 10 多萬, 1000 元搶的裙子,轉手就能賣 5000 元。
簡單的小熊配飾、配裙挎包,只因為是日牌和斷貨款式,都要掛個 4000 元。
你說好看的裙子滿地都是,為什么偏要買那么貴?
這和 lo裙 文化圈有關。只有知名品牌、價格昂貴的,才是“正統”裙子。
穿日牌的看不起買國產的,買貴的看不起窮的,那些 199 包郵的山寨貨,穿出去都不知道要被嘲笑多久,入圈的女孩們很少有敢這么買的。
這,給了投機者們可乘之機。
跟炒房炒黃金不一樣的是,鞋子裙子盒子,都不是硬通貨,受眾層面也不算太大。
再大的品牌,再高端的工藝,錢給夠了,莆田鞋廠能給你做得比正品還正,管他限不限量,你都可以個人定制。
而且一旦潮水褪去,大家的愛好轉變了,這些東西真的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用品而已。
可為什么,這些東西還能賣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
首先,是商家可以打造的物以稀為貴。
球鞋、盲盒、裙子,都是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產品。說直白一點,只要有個模子,就能不斷復制。不可復制的都稱不上商品。
既然是商品,價格跟價值是理應掛鉤的。為了提升自我品牌價值,尋求溢價空間,商家最直接的辦法是人為減少生產量,假裝稀缺。
這就是我們熟知“限量款”。
那些少見的款式,比如全球限量 4 雙的鞋,比如日本大品牌限量發售的裙子......就制造了稀缺效應。
雖然不買東西就不虧,但是打造出來的稀缺感,照樣會引發一些人的焦慮:
這個東西不買就沒有了,漲價那么買不到巨虧......
于是,饑餓營銷、限量搖號的東西,就顯得“真香”。
其次,是收集欲和攀比欲。
一件東西,不能無緣無故炒起來,比如你就從沒見過有人炒 2 塊錢一個的玻璃杯。
人會花大價錢買品牌溢價的東西,除了的確要用到以外,還因為人需要它背后代表的:面子。
生活,是用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
你同事比你升職快,你老同學比你收入高,就連新來的實習生,都穿得比你好,身邊的人越是過得好,你就越怕自己落后。
當商家和黃牛制造無數概念,這些商品就變成了社交貨幣。
它為我們塑造了一套價值觀:追求金錢,追求奢靡,追求那些被制造的符號,你就可以過得比他們好。
早上吃空運澳洲沙拉,晚餐要優選牛扒紅酒,腳上穿的是限量版球鞋,穿上搶來的聯名款衣服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