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1歲新生寶寶的照看指南(喂養、安撫、睡眠訓練等
在照顧新生寶寶的過程中,新手爸媽在照看寶寶的方式、育兒上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去哄、要不要對寶寶進行睡眠訓練sleep training、要不要給寶寶用安撫奶嘴、是給寶寶喂母乳還是喂奶粉等等。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了0到1歲新生寶寶的照看指南,對新手爸媽在照看寶寶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寶寶哭了爸媽要不要馬上去哄這個問題,觀點主要分為兩派:有的爸媽主張先確認寶寶是不是因為肚子餓或尿布臟了這類生理問題哭,如果是的話就趕緊解決,如果不是生理上的問題,就可以忽略寶寶的哭聲;另一派的觀點是爸媽要一直留意寶寶的哭聲,并且盡最大的努力讓寶寶盡快停止哭泣,比如抱著寶寶、給寶寶唱歌、溫柔的安撫寶寶等等。
提倡不那么快去安撫哭鬧的寶寶這種方法稱之為“cry it out”,是Dr. Ferber提出來的,很多爸媽可能也都聽說過。但是cry it out這個方法常常被大家,很多人認為它就是讓寶寶一直哭不管他,但實際上cry it out并不是一直對寶寶置之不理,而是等寶寶自己哭鬧一段時間之后,爸媽再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安撫寶寶。Cry it out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寶寶在不接受爸媽幫助的情況下學會自己平復自己的心情,降低寶寶對爸媽的過度依賴。
當然,親密育兒理論常反對cry it out這種做法的,原因在于親密育兒理論認為這樣做會讓寶寶變得沒有安全感,而且會讓寶寶感覺到壓力和緊張,會親子之間的感情。Mayo Clinic 也認為cry it out應該是父母嘗試過所有方法之后,最后選用的一種方法,也就是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輕易使用這種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爸媽的做法也不一定就是極端的cry it out或者寶寶哭了就馬上抱起來哄到不哭為止。我們要知道,哭泣是寶寶表達的一種方式,當寶寶哭泣的時候,爸媽應該關注,給與寶寶需要的愛和幫助,而不是強制寶寶停止哭泣,打斷他們情感的表達。
在寶寶能夠規律的睡眠之前,爸媽都會感覺到非常的疲憊,因為你不知道寶寶什么時候就會醒過來要你抱,要你喂奶。那么寶寶到底要到幾個月才能學會睡一整晚呢?
一般來說,這在寶寶3個月大和1歲之間的任何時間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至于各種睡眠訓練方法到底能不能幫寶寶快點養成這種規律的睡眠習慣,各方的意見也不統一:有的人認為爸媽不應該干預寶寶,要讓寶寶自然而然的自己學會規律睡眠;當然還有更多的人主張睡眠訓練能夠幫助寶寶快點養成規律作息的習慣,早點讓爸媽“被解救”出來。
不管爸媽使用哪種睡眠方法,首先一定要寶寶睡眠的安全,比如嬰兒床里是否有床上用品或玩具會壓住寶寶、cosleep時爸媽要隨時能夠伸手摸到寶寶、寶寶會不會從床上滾落下來等等。關于具體的睡眠訓練方法和實施步驟小編之前也給大家分享過很多文章,這里再次列出來供各位爸媽參考:
3、寶寶吃什么東西、什么時候睡覺應該由爸媽來決定?還是應該讓寶寶自己決定?
關于寶寶是什么東西、睡覺日程的安排上主要也是分成父母主導和寶寶主導這兩個派別,但現實中大部分的父母都會選擇做中間派,也就是某些事情上父母主導,某些事情上讓寶寶自己做主。父母主導派的觀點認為給寶寶進行合理的規劃是父母的職責所在,而且寶寶在父母的進行安排下會成長的更好。另一方面,這種父母主導派的觀點也受到了包括美國兒科學會在內的諸多專家的,他們認為太過依靠父母安排的日程計劃會忽略計劃之外的寶寶可能需求,反而是不利于寶寶的成長的。
對于這個問題小編個人的意見是,在現實生活中爸媽還是要更加靈活的來進行安排和調整,關注寶寶的需求自然常有必要的,同時也沒有必要太過刻板的制定的計劃,根據情況靈活的調整就可以了。比如在寶寶吃飯的問題上,爸媽可以提供幾個“菜單”讓寶寶自己選擇,每個菜單都提前按照營養均衡的比例制定,這樣既能夠讓寶寶自己做決定,又能夠寶寶的營養。
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學界已經發表過關于肌膚接觸重要性的科學文章,早產的寶寶在出生的頭兩周經常被大人抱著,與那些因為害怕細菌并不經常被抱著的寶寶相比,10歲后他們的壓力會更小,緊張的荷爾蒙會更低。這一點也適用于所有的哺乳動物,比如經常和自己的“媽媽”黏在一起的小老鼠,也比其他動物表現的更加活潑,更有好奇心,甚至存活的時間也更長。
打包是最古老的讓寶寶放松的方式之一,有的媽媽可能會覺得寶寶被裹的那么緊是不是不舒服,但其實恰恰相反,裹得緊緊的蠟燭包能夠讓寶寶重回在子宮中被緊緊包裹的時期,這會讓他們感到更加放松更加有安全感。
打包適合剛出生到3個月的新生寶寶,大部分醫生,當寶寶滿4個月之后,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最好就不要給他打包了,不過只在睡覺的時候正常給寶寶打包是不會影響到寶寶骨骼發育的。當寶寶長大一些之后,爸媽可以用睡袋來代替包毯,睡袋也可以給寶寶提供被包裹的感覺,而且給了寶寶更多可以活動的空間,穿脫也更加的方便。
要不要給寶寶用安撫奶嘴的問題也一直都是爸媽非常關心的話題,安撫奶嘴對于小寶寶來說常好的安撫工具,它能幫助寶寶睡覺,還能降低嬰兒猝死綜合癥的風險。而且很多小寶寶都有吮吸手指的習慣,與其讓寶寶吮吸可能有細菌的手指,倒不如給寶寶一個干凈衛生的安撫奶嘴。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在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里可以使用安撫奶嘴入睡,并認為這樣能夠降低嬰兒猝死綜合癥(SIDS)的機率,對安撫寶寶的情緒也有很大的幫助。
至于什么時候戒掉奶嘴,比較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戒掉,否則可能會對寶寶的牙齒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寶寶滿3、4歲之后,還是對安撫奶嘴極度依賴,那么媽媽可能就需要咨詢醫生的意見,了解寶寶是不是有一些心理上的因素需要解決。
奶粉喂養和母乳喂養各有各的優勢,并沒有說哪種就比另一種更好,到底選擇哪種喂養方式,還是要看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對于媽媽來說,母乳喂養可以降低乳腺癌的風險,幫助媽媽產后更加快速的瘦身,并且還省錢,但是哺乳并不是對每一位媽媽都具有可行性。比如產后需要馬上恢復工作的媽媽可能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給寶寶喂奶,另外還有一些媽媽可能自身奶水不足,或者在喂奶的過程中乳頭感染不適,這些情況媽媽們也不需要自己。
奶粉喂養的好處在于更方便,而且營養也非常的全面,能夠隨時隨地喂給寶寶,完全不受到媽媽自身特殊情況的和干擾。當然也有一些媽媽選擇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比如在寶寶六個月之前母乳胸喂,寶寶六個月之后就開始喂奶粉,這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告訴我們,三分之二的媽媽都想要給寶寶喂母乳更長的時間,但是最終總是提前結束母乳喂養,進入奶粉喂養或混合喂養的階段。諸多因素會影響到媽媽的選擇,比如工作單位的產假政策、公共場合對哺乳的態度、家人的意見等等。
一些專家給寶寶引入固體食物的時間應該在4個月到6個月之間開始,還有一些專家要等到寶寶滿6個月了再開始,但是大部分專家都不在寶寶未滿4個月之前就給他喂固體食物。另外,從寶寶喝母乳或奶粉轉變到吃固體食物時,應該有一段“過渡時期”。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千萬不能寶寶吃任何固體食物,也不要用的方式,如果寶寶目前還不想吃固體食物由著他也沒關系,只要寶寶的生長曲線符合標準即可。如果開始輔食添加之后,也應該讓寶寶自己決定什么時候吃、吃什么、吃多少,而不是讓寶寶完全按照父母的安排來,這樣反而會引起寶寶對食物的反感。
最后小編還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寶寶的問題上,正確的答案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個,那些父母存在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基本都是因為大家各執一詞,主觀預設了自己就是絕對正確的,只要與自己想的不一樣的都是錯的。但實際上,每位父母的教育都不同,在照看寶寶的方法上選擇自然也會有不同,而且書本也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有時候父母的直覺會比書本更多的告訴你寶寶的情況。如果你的育兒被所質疑的時候,試著更多的去關注你自己和寶寶的感覺,而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判。
延伸閱讀:新生兒護理丨關于Receiving Blanket(嬰兒包毯)和新生兒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