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寶寶唱歌念童謠詞匯量上千親媽干貨分享寶寶學說話
姑娘一歲五個月開始,語言開始迅速發展,基本能說出二三百的詞匯。到了一歲半,我驚訝地發現,她可以唱出我經常給她唱的歌,當然是一兩句,不是整首歌。因為親媽我也只是會場一兩句。
。著名社會學家蘭金經過研究曾得到這樣的結論:在日常的語言交往活動(聽、說、讀、寫)中,聽的時間占45%,說的時間占30%,讀的時間占16%,寫的時間占9%。這也說明了語言發展中聽說的重要性。從孩子出生開始,吃奶時,換尿布時,和孩子互動的時候,都可以要邊說邊做。一開始盡量說慢一點,短一點,等孩子會說話了,可以保持正常語速。現在我只要說什么,尤其三四個字的話,她都會重復我說的。重復兩次,她就能明白說的是什么。比如,“媽媽去哪了”,“這是安全的”,“媽媽癢,媽媽撓撓”等。
閱讀繪本,擴大寶寶的詞匯量。從寶寶七個月開始,開始看繪本。繪本對寶寶的語言發展,有很關鍵的作用。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和寶寶說什么,繪本提供了一種文本,通過圖畫,我和寶寶進行交流,講故事,認識世界。
念手指謠或歌謠,在動作游戲中學說話。寶寶對事物是沒有認知的,無解詞語,所以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要與動作相結合,這樣利于寶寶的語言發展。買繪本的時候,買了一兩本手指謠,寶寶喜歡我陪著一起看書,光看書太枯燥,就學一些手指謠帶著寶寶一起玩。一開始就跟我做動作,一歲一個月左右,小猴子、大猩猩、鴨子走,包餃子的動作學得很好。現在我經常說的手指謠,她也能說了。比如“點兵點將,排隊站崗,騎竹馬,扛木槍,點個小兵當隊長,”、“蓋,蓋,蓋花樓,花樓高,碰著鳥,花樓低,碰著雞,雞吃米,碰著的娃娃,就是你。”等。
看到姑娘這樣的語言發展,我才恍然意識到,原來之前做的這些對孩子有這么大的作用。想特別說明一點,我并沒有刻意去教孩子學說話,只是在陪伴孩子,無形中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如果你的寶寶說話有點晚,有點慢,調整下陪寶寶的方式,行動起來吧。
融合40年育兒專業經驗,結合大量可操作的案例,看過的媽媽都推薦這本有用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