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孩子的這“10大壞習慣”可以慣著!
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家寶寶有一些“壞習慣”。如果你家寶寶也有以下“10大壞習慣”,你可千萬別急著去糾正,這些其實都是好現象,說明寶寶的發育非常正常!讓小編一一道來,教你如何正確引導,把“壞習慣”轉變為“大發展”吧。
剛出生~1歲:吃手指許多嬰兒、剛學走的寶寶,甚至是幼兒都喜歡吸吮手指。很多媽媽會經常寶寶這樣做,認為是一種壞習慣。
手是寶寶探索的一個工具,寶寶在疲勞、沮喪、煩躁的時候吮手指能夠進行安慰。
寶寶的手已經可以準確地放進嘴里,說明寶寶的大腦開始控制手的動作了,這是寶寶發育的一大進步。
對大多數寶寶來說,通常到五歲時這個習慣就會逐漸消退。所以現在強硬地寶寶吮手,會給寶寶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后容易焦慮、發脾氣。
小寶寶吃手并非不良習慣,除非寶寶吃手的持續時間過長,吸吮力度非常大,讓寶寶手指皮膚皸裂,并可能影響寶寶的嘴型或牙齒整齊時,才有必要進行干預。
喂奶時,滿足寶寶吮吸欲:母乳媽媽適當延長喂奶時間,邊喂奶邊撫摸寶寶,和寶寶交流,讓他感到愛和溫暖;混合喂養的媽媽還要注意奶瓶和奶嘴的選擇。奶嘴上的洞口不要太大,以免寶寶因太早喝完奶而吮吸欲未得到滿足。
在衛生干凈的前提下,讓寶寶隨便吃:媽媽們可以把寶寶的指甲剪好、磨平,小手常洗干凈,讓Ta隨便吮吸手指。
多讓寶寶做一些用手的動作:如抓握、玩手鈴等,促進寶寶的動作發育,也會減少吃手的機會。寶寶時,多到戶外活動,看看周圍的,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寶寶也會減少吃手的機會。讓他們認知更多的事物,開發他們的大腦。
如果寶寶3歲以后依然對吃手指,那就需要了。多陪伴寶寶,給寶寶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多贊美寶寶,少,減少心理焦慮;多讓寶寶做運用手指的活動,轉移寶寶注意力;嚴重的,可以咨詢醫生,采取心理治療或行為矯正。
4個月~2歲:到處撿東西吃當寶寶四五個月的時候,凡是觸手可及的東西總愛放到嘴里咬一咬。媽媽們的心都漏掉了半拍:稍不注意,寶寶就把地上的東西放進了嘴里,不知道有多少細菌呢。
小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他們會用嘴來探索世界,不管拿到什么東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通過吮、舔、咬等方式來物體的味道、質地、性狀等,這樣他就會覺得對于這個世界又熟悉了一點。這是寶寶的口腔期。
一般來說,口腔期應該在2歲前完成。在此之前,寶寶的口腔探索活動,可能引發以后的補償性反應。很多大孩子喜歡咬指甲、甚至是愛咬人,就可能與此有關。甚至有些補償行為可能持續到成年后。
5個月~1歲:用手抓飯寶寶開始吃輔食了,可是寶寶不喜歡用工具,喜歡直接用手拿來吃,拿到什么就吃什么,甚至直接伸手到湯碗里撈。很多家長會立即這種“不規矩”的行為。
爸爸媽媽要明白,能用手抓飯的寶寶其實是很棒的。這是寶寶有了意識,想自己吃飯,是幼兒意識的第一期。
寶寶用手抓飯不僅可以增加他們對食物的熟悉度,逐漸培養他們對食物的興趣,還能避免寶寶長大后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類圓而堅硬的食物不能讓寶寶抓食,避免卡在喉嚨里。
5個月~1歲:愛尖叫嘟囔的咕咕聲,大笑的咯咯聲,咿咿呀呀的學語聲,多么可愛的調調兒!這是寶寶最迷人的年紀。但是突然間,寶寶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尖叫聲。他是怎么了?病了嗎?老這樣尖叫,當媽的心都在顫抖啊!
5個月左右的寶寶,他們會發覺自己能用最大的聲音去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對他們來說,自己能發出這種奇特的聲音是一件相當刺激、相當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們想表達什么的時候,就會用盡力氣去喊叫。如果他們的叫聲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下一次,他們的分貝會更高,持續的時間會更長。
也許是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顯得煩躁不安。這時你需要做的是,積極地回應寶寶的感受。你可以擁抱他、撫摸他或對他說話,令他安靜下來。
寶寶在利用它鍛煉自己的發音系統。寶寶會覺得自己竟能發出這樣的聲音,真是太有意思了!
如果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尖叫一般不會持續很久,重點是要觀察寶寶為什么會發出聲音。
6個月~1歲:愛玩衛生紙卷寶寶眨眼之間就到了6、7個月,你是不是發現這段時間寶寶尤其喜歡撕紙?衛生紙撕得到處都是,沙發上、地上還有寶寶身上,有時候寶寶還會往嘴里塞。不光是衛生紙,連圖畫書也不能幸免。媽媽們看著地上一片狼藉,忍不住寶寶。
6~7個月的寶寶,手眼動作已經協調,初步掌握了手的抓握特點,拇指能與其它四指相對,并會用指尖取物。這個時期的寶寶普遍會出現撕紙現象,寶寶撕紙是精細動作能力發展的表現,也反映了寶寶相關腦區的發展。
寶寶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某些事物,從而滿足新奇感,并同時建立聯系意識。當他們發現可以通過自己的小手改變紙的形狀和發出撕紙的聲響時,會感到驚喜和快樂,樂此不疲!
所以,在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給寶寶提供更多的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機會,這樣寶寶會越來越聰明的。
家長準備不同材質的紙張,增加觸覺性;通過“撕、抓、揉、拉、放”等動作,鍛煉手指的協作能力以及指關節的靈活性;
隨著寶寶年齡增長,可以找一些帶有圖畫的紙張,按圖畫邊緣撕紙,鍛煉寶寶的精細動作能力;
家長應注意避免給寶寶之類的含有油墨印刷的紙張,因為這類紙張有很多鉛成分,對寶寶健康不利;
6個月~3歲:依戀與戀物寶寶老是喜歡抓著固定的那只玩具熊,一被拿開就大哭起來;寶寶總是喜歡卷自己的頭發、吮吸手指、拉著媽媽的衣角才愿意睡覺
當看到寶寶有這些“戀物情結”時,很多媽媽都會擔憂:天哪!寶寶是不是有戀物癖?
寶寶對物品依戀的傾向,事實上并非戀物癖。因為戀物癖是指對特殊物品的收集癖與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時會產生某種興奮感。但寶寶對于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戀,則屬安全感的慰藉而非興奮感,因此并不等同于戀物癖。
其實,寶寶戀物多數是正常現象,到一定年紀會自然消除,家長無需矯枉過正。
寶寶8個月到1歲時,最容易對某些人或物品產生依賴,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通常是寶寶遇到變化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嬰兒期如果媽媽或寶寶的照料者能夠細心、耐心地撫慰他們,寶寶們就會與照料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系,表現為喜歡依偎著照料者。一旦孩子與密切接觸的照料者分開了,這種安全、信任的依戀關系就會被打破。
于是,寶寶就會開始從身邊尋找一些物品來代替。當他們感到孤獨、焦慮或恐懼時,就會緊緊地抓住這些物品,試圖從中尋找到一種安全感。
對待寶寶的戀物情節,家長大可不必過于緊張,一般到了3歲以后就會慢慢消退。家長看到寶寶有戀物行為時,無需奪走他們的依戀物。
寶寶長期抱著的物品,要注意清潔、烘干,避免細菌滋生,要確保依戀物的清潔衛生。
如果可以,準備兩個一模一樣的“依戀物”,這樣需要清洗或暫時找不到它時,就方便多了。
6個月:怕生很多家長發現寶寶六個月以前誰抱都高興,可是六個月以后卻越來越怕生。家里來了客人或換個就不開心,別人一抱就大哭大鬧,這讓爸爸媽媽很是尷尬:“寶寶怎么越來越膽小啦?”
事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象。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開始會區分親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寶寶在腦子里檢索不到眼前這個陌生人的形象,就會感到不安和恐懼:“這個家伙是誰?”
嬰兒期的“怕生”現象一般在1歲半左右都會隨著認識范圍的擴大,接觸陌生人機會的增多,逐漸消除了對陌生人的恐懼,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現象。
但是,由于每個孩子所處的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歲仍然存在“怕生”的現象。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一開始,讓陌生人和寶寶保持一定距離,以防寶寶受到驚嚇,然后讓寶寶逐漸去適應。
讓孩子體會與人交往的快樂,慢慢消除緊張感和不安全感。先讓孩子和比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經常和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游戲;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去公園和同伴嬉戲,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等。
讓孩子見多識廣。創造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使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擴大認識及交往范圍,使他在接觸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斷地增強能力和記憶能力。
6個月~8個月:亂扔東西很多媽媽發現,寶寶六個月以后,當你把玩具遞給Ta時,Ta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撿起來,Ta再扔;你再撿,Ta再扔
不光是玩具,寶寶別的東西也扔,水杯、湯匙、飯碗家里經常叮叮當當響個不停。可把媽媽們愁壞了。
寶寶在不斷重復扔東西的游戲動作中,強化了對各種物體、的認識,還可以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為日后的認知發展打基矗
“我一扔,它就會掉在地上,發出叮當聲,媽媽還會給我撿回來。”這一連串的聯系和鏈條反應,對小寶寶來說,是很了不起的發現呢,Ta會通過反復來不斷印證新發現。
不妨把“扔”和“撿”當成個親子游戲來玩,在家里開辟一個“游戲角”,給寶寶準備質地不同、顏色各異的玩具扔著玩。
在“扔”和“撿”之間的眼神交流、身體接觸,讓寶寶可以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和寶寶的配合也能夠培養寶寶的積極反應,讓寶寶產生自信心和滿足感。
7個月:咬牙發狠總有媽媽反映,自己家寶寶剛滿七個月,最近總發現寶寶會咬著牙,瞪著眼,攥著拳頭,搖著頭,使勁兒發狠,有時候臉都漲紅了!
咬牙發狠這個習慣通常出現在寶寶長牙的時候,一方面咬牙可以緩解Ta出牙時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Ta有意向你顯示“看到我的牙了嗎!”
此時,父母先要別被Ta嚇到,也不用擔心寶寶這樣做有什么不好。Ta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舒服,你應該為有這么個聰明的寶寶感到高興。
媽媽可以把較硬的蔬果(例如蘋果、胡蘿卜)削成水果棒和蔬菜棒,讓寶寶咬,以按摩發癢的牙齦。
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牙膠,讓Ta咬咬,但不要把手放在Ta嘴里,這樣做很不衛生,而且很可能被寶寶咬到。
要長牙了,牙床癢癢,給個磨牙棒(但要注意挑選比較硬的磨牙棒,寶寶不會咬碎導致噎著)。
1歲~2歲:“樂此不疲”的搬運工寶寶長到一歲多時,可以滿地亂爬亂走,不少爸爸媽媽開始頭疼了:小家伙特喜歡搬東西,只要能拖得動的東西,就會從這頭搬到那頭,又從那頭搬到這頭,忙得滿頭大汗卻樂此不疲。
寶寶是高興了,可家里被Ta搞得家里亂七八糟,訓過之后Ta還是老樣子,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其實,爸爸媽媽完全不必為此煩惱,當寶寶發現許多東西會因Ta的努力而發生改變時,就會很有成就感。
這個時候,家長非但不要打斷他們,反而要多多鼓勵才對,更不要孩子,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要多鼓勵寶寶,在Ta能夠得著的地方放些容易搬運但不會讓寶寶受傷的東西。
你要做的就是經常整理家里的物品,同時滿足寶寶的搬運需求和你找到自己東西的需求。
這“10大壞習慣”你家寶寶占了幾條?你是怎么應對寶寶的這些行為的呢?現在知道怎么引導把寶寶的“壞習慣”轉變為“大發展”了吧~
- 標簽:0到1歲寶寶會做什么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