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究竟有多可怕?看看八位頂尖投資人怎么做、怎么說
故事的主角變了
“冷,冷到了冰點。”
“慢了很多。”
“斷崖式下降。”
“更謹慎了。”
8月29日,西安。一場由數千人參加的創投峰會會場中依然人頭攢動,但臺上代表著主流資本的大咖們對于“資本寒冬”這個現階段定性,沒有任何異議。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伙人宋安瀾,晨暉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晏小平,青松基金創始合伙人董占斌,德同資本創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清科集團聯席總裁、清科創投主管合作業人袁潤兵,所有人這一次異口同聲說:“太冷了。”
數據測試出了創投市場的溫度。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2019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基金總規模約5,73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4%;投資市場共發生3,592起投資案例,總計2,610.91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下跌39.1%和58.5%。其中,早期市場新募金額32.63億元,同比大降68.7%;VC市場新募金額為893.27億元,同比下降49.6%。
幾乎所有到場的機構都坦言,2019年投的項目少了很多,在此之前,私募規模的驟降已經在2018年得到赤裸的展現。所有人也都認為,短期內創投難以回到從前的火熱局面,不僅他們,包括場外的投資人,也都看不出來接下來幾個季度很快能迎來轉機。
但他們好像又沒有氣餒,討論的氣氛依舊熱烈且活躍。
2019年3月,來自西安的一家“建筑類”公司——華筑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完成后,紅杉資本成為了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這是一家成立了四年的初創公司,主做建筑施工領域的軟件,通過軟件解決項目現場管理問題,提升建筑施工單位整體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戲稱:“那是一個最土的行業。”
周逵解釋:“建筑業在數字化。”如今,那些工程的進度在加快,但品質不會降低,背后是因為越來越多的軟件和數字化在實施管理。
和紅杉資本一樣,信中利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潮涌發現,那些投資人苦苦尋覓的優秀創業者,開始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西安這樣的硬科技聚集地開始變得更受到歡迎,信中利自身便在這里物色了好幾家喜歡的項目。
軟銀從2000年開始在中國做投資。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伙人宋安瀾介紹,軟銀主要看四個方向:TMT,醫療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外加先進制造和消費。宋安瀾本人更偏好硬科技,他在西安投了若干個硬科技的公司。
而他們也開始熱愛起一群特定的“中年人”:這群中年“新新創業者”多數年齡段集中在70后,年過四旬。青松基金創始合伙人董占斌坦言,和這群中年創業者“很好聊”。在董的描述中,這樣的人有著更長時間的專業積累,同時擁有更強的資源積累。
2019年8月12日,科創板迎來“創新藥第一股”微芯生物,首日高開逾500%,發行市盈率為467.51倍,創28家科創企業之最。微芯生物背后的VC/PE機構中有德同資本,德同資本創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正是微芯生物的董事。
田立新認為,微芯生物創始人魯先平是這個中年群體的典型:60后,海歸,此前在美國已經是教授,在專業上積累了二十余年,年齡不小了。過去魯先平創業18年,現在公司成功上市,為資本市場獻出幾百億的市值。
這迥異于中國創投市場上一撥的創業者。投資人發現,創業明星少了。在過去十多年的互聯網消費浪潮中,創業者總是在眾人的注視和陪伴下成長,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貴。
宋安瀾發現,硬科技領域,往往是已經摸爬滾打多年的企業家——而不是剛出甚至是尚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更可能取得成功。這與過往經驗的差異在于,從前投資天使項目,投資人遇到的常常是那些沒有任何經驗的年輕人,后者可以僅僅憑借創新的思維,便可能改變抑或顛覆原有的行業。
現在變了。“我們看到,創業者獲取資源的角色和能力變得更重要,否則他沒有辦法撬動原有的供應商,或者下游的小B(B端)。”董占斌解釋。
而投資人的心態似乎也跟著發生了轉變:你需要放下身段來尋找這樣的新新創業者,再拿出專業的精神,來接觸他們,向他們學習。
這樣的項目也意味著更加長久的合作:投資人需要判斷,未來八年要跟誰在一塊,如果不花時間,不熟悉那個行業的規律,你判斷不出誰是正確的人。
切換的邏輯
周逵說:“做斗魚CEO和建筑工程軟件的CEO,完全是兩類人。”
是那些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愛講的故事,傷了投資人的心嗎?沒有,過去十年中,資本從年輕的創業家那里收獲了足夠的回報,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他們不再像從前那樣熱衷追捧年輕人的故事了。
資本承認在向另一端搜尋更多的機遇,中年創業者正是典型的目標群像。在那些重度垂直的產業,創業者可能會比資本更要懂產業,抑或在產業端有更強的資源,當然,也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
宋安瀾認為,做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可能一年內估值會翻十倍,但做一項新材料,可能光研發就要至少五年,但一旦研究出來,技術的門檻就變得特別高。這意味著,創業的門檻可能變高了。董占斌認為,創業的機會一直還都在,但門檻的確在變高:“以前只是一個純粹的模式創新,現在這個機會在變小。即使在C端領域,投資人也要強調是不是有數據,或者是算法上的門檻,如果說有這樣的門檻,同時又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可以大膽去創業。”
2018年,一家叫做碼尚的襯衫定制企業在一年內完成了Pre-A、A輪、A+輪融資,董占斌所在的青松基金是資方之一。這家主打男士定制個性化服裝的企業,讓用戶在其平臺上自主挑選面料、領型、袖型、口袋、版型、門襟、刺繡等定制款式,并通過若干項身體特征完成AI在線量體,最終自動生成個人專屬版型。
服裝行業以前的邏輯是先生產,進而進入銷售渠道,再等用戶來購買,工廠要囤貨,渠道要囤貨。但服裝是一個受潮流驅動的產業,要適應潮流的變化,過去的邏輯就不再適應,從B(工廠)到C(客戶),每一段都是巨大價值的損耗,而如果從C(客戶)到B(工廠),則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
董占斌認為,這是基于大量的數據,核心是數字化,整個產業鏈要數字化。服裝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發生變化,而在服裝之外,每個行業的結構都在發生著變化——盡管,當年ToC市場血流成河,4000家團購最終只剩下兩家的情況,沒有在產業互聯網上演,但變化卻一直在持續地發生。
周逵認為,這兩三年來,創投的一個趨勢已經清楚,中國逐漸在從需求側向供給側改革轉向。對投資機構來說,需求端是過去十幾年的主題,但未來一扇更大的窗戶,是供應段效率的提升。
袁潤兵則判斷,中國現在正站一個全新的歷史節點:在國際貿易關系緊張的背景下,文化和民族信心的提升是微妙的,中國也更加迫切地需要在經濟領域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而技術尤其是行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則提供了可能的契機。
他相信,在更多細分領域會產生一批強大的全球性公司。
尋找最寬的賽道
過去數年時間中,德同資本聯合另外一家戰略合伙人,花了十億人民幣在國內并購了一批優質的數據中心。
創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將之稱為“危中有機”的投資行為。他說:“我們絕不手軟,出手相對也比較快,花了10億人民幣,數額不少。盡管用了大量的前期調研的工作,包括跟賣方的溝通和協調,最終才完成,但沒有什么猶豫。”
這發生在創投看起來逐漸冷卻的過程中。田立新說,背后的考慮在于,既然5G和AI越來越好,那么最底層的地方,實實在在基礎性的東西在那里,這是不可缺少的,它錨定了未來十年的需求,而現在是一個特殊的機會,估值很便宜。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董事總經理陳十游當天在會上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通信技術帶來的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第一批高科技企業,比如美國的雅虎、中國的新浪、搜狐、網易,從2010年開始,4G的建設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個階段里出現了一批新的創新企業,如美國的蘋果、谷歌、亞馬遜,中國則有BAT。
“但流量的紅利總有用完的時候,現在是屬于中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紅利結尾的階段,上市公司的頻頻破發是個印證,美國標志性的事件是Uber的上市,市場原本預計會達到1千億美元的市值,但結果只有500億美元。”陳十游說,“在流量紅利行至尾期的時候,5G的到來是一個及時雨,它將開辟一個新的廣闊市場。”
在陳十游看來,3G時代中國是技術是落后的,4G時代中國趕上了,5G則走在了前列。更快的速度,注定了它的應用范圍遠遠超過了4G,這不僅可以帶來C端新的流量紅利,催生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也會帶來B端工業互聯網的大量應用。
陸十游所在的機構分析得出,5G+AI就是未來十年的主干道。它會給全球的經濟帶來16%的增長,會達到15萬億美元的GDP。這15萬億美元,9萬億靠的是替代,替代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此外,AI帶來的創新,將帶動6萬億美元的GDP。
5G帶來的確定的創新潮流,不僅涵蓋了4G時代就已經非常火爆的消費、醫療、生活服務、教育等行業,也將對制造業、智慧城市、災后預防等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陸十游認為,也基于5G,中國和美國將在下一個十年里,成為全球共同的創新中心。
對于另外一個引擎——人工智能,陸十游預測,5G會給人工智能的應用帶來更廣闊的應用前景。盡管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落地進程不同,最慢的無人駕駛可能要等到十年以后才能真正實現,但落地較快的計算機視覺應用已經在大量普及。
信中利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潮涌告訴經濟觀察報,在這次的日程中,他將在西安考察科技領域的項目。盡管過去半年,他所在的機構,投資筆數同樣處于低位水平,但他認為,未來新的獨角獸陣營應該是由平臺生態型向技術驅動型來轉變,科技型的創業企業將在未來獲得更多的關注。
這是基于,人口和流量的紅利在向科技創新轉化,新興技術的崛起帶動了科技創新。“我們看到在投資界最熱門的領域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金融科技、5G,還有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更底層的一些核心技術。”汪潮涌說。
而對資本來說,汪潮涌認為,前些年創投火熱時期出現的近萬家創投機構,勢必將經歷淘汰,現在,到了那些有業績、有專業團隊、有投資歷史的機構逐漸勝出的時候了。
資本寒冬中的投資人,眼下還沒有唉聲嘆氣。
田立新講述,不久之前,他剛從美國沃頓商學院回來,從主管沃頓商學院創新和創業的教授獲知,沃頓近些年,每一屆MBA的學員都有來到中國的想法。
“創業對沃頓商學院是一個很重要的專業,這些人很多人是美國人,他們想要加入中國的初創公司,來做實習。假定這些來自沃頓的學員是聰明人,那么他們的想法是否值得參照?”田立新說,“我認為,中國現在依然是全球最佳創投之地,沒有之一。”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