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股年內收“預罰單”五成被立案不足一年
隨著四環生物(000518)的加入,年內收到“預罰單”的個股再添一例。經Wind統計,截至9月25日,年內共有36股收到了證監會或地方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較去年同期增逾兩成。在上述36股中涉及14人被終身市場禁入,大部分為上市公司實控人。另外,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上述36股中有18股距立案調查時間不足一年便收到了“預罰單”,占比五成,相較之前兩年左右的調查時間,“預罰單”的下發出現提速。
年內已現36例
經Wind統計,截至9月25日,年內共有36股收到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而在去年同期這一數量為29股,今年收到“預罰單”的個股較去年同比增逾兩成。
近期,四環生物披露稱,公司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因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擬決定對公司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的頂格罰款,對相關當事人也給予警告并處以不等罰款,另擬決定對公司“隱形”實控人陸克平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對公司董事長孫國建采取五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Wind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已有多股披露了收到“預罰單”的公告,僅在今年9月就有加加食品、ST東海洋、盛運環保等多家公司收到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經統計,在今年1-9月收到“預罰單”的個股數量分別為3家、1家、3家、2家、5家、1家、7家、10家、4家,合計36股。
而在去年同期,共有29股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今年收到“預罰單”的個股較去年同期增逾兩成。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市公司收到“預罰單”,部分為證監會下發,部分為地方證監局下發。對此,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行政處罰權已經下發,絕大部分案件都是地方證監局處罰,證監會認為案件比較典型、特別復雜的話,還是會由證監會的稽查總隊直接調查,直接進行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36股中,*ST凱瑞、ST撫鋼在今年均因立案調查兩次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其中,在今年7月18日*ST凱瑞披露稱,由于信息披露違反證券法律規定,證監會擬決定對公司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同時擬對公司相關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30萬元不等罰款。
之后,在今年8月19日*ST凱瑞再度披露稱,因公司信息披露違反證券法律規定,證監會擬決定對公司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同時擬對公司相關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90萬元不等罰款,擬對公司實控人吳聯模采取五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ST撫鋼則是分別在今年1月18日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在今年7月8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下發時間提速
通過觀察上市公司近期披露的“預罰單”,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多家公司是在今年內開始被立案調查,這也意味著公司被立案調查的時間還未滿一年便收到了“預罰單”,而較之前兩年左右的立案調查時間,如今“預罰單”的下發出現提速。
以最近收到“預罰單”的四環生物、盛運環保為例,四環生物在今年1月7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但在今年9月19日公司便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整個立案調查期僅8個月;此外,盛運環保在今年3月28日收到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通知書,同樣在今年9月19日公司收到了安徽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針對公司的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多次致電四環生物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不過始終未有人接聽。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梳理上述36股披露的“預罰單”公告發現,在上述36股中有18股的立案調查時間不足一年便收到了“預罰單”,占全部收到“預罰單”個股的五成。其中ST東海洋、加加食品、怡球資源、深大通、*ST康得、*ST升達、天翔環境等多股的立案調查時間不足半年便收到了“預罰單”。
其中深大通的立案調查時間最短,由于公司及實際控制人在證監會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未予配合,涉嫌違反相關證券法律法規,深大通及實控人姜劍在今年5月22日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僅時隔逾兩個月,證監會便對上述案件調查完畢,在今年7月26日深大通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市場上仍存在一些歷時較長的立案調查股,還未被出具調查結論。以*ST信通為例,9月25日,公司披露的“立案調查進展暨風險提示公告”顯示,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公司在2017年12月6日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截至公告日,證監會的調查尚在進行中。
王智斌對此表示,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取證難度較大,很難對調查周期作出限定,所以現行法律法規對立案調查的時間沒有明確規定。之前大部分案件,從立案調查到出具調查結論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總體而言,今年下發的罰單確實出現提速,主要是因為證監會加強了稽查部門的隊伍建設,同時一些新的調查技術手段越來越成熟。”王智斌如是說。
14人遭終身市場禁入
在上述收到“預罰單”的36股中,涉及14人被終身證券市場禁入,當中大部分為上市公司實控人。
諸如,ST康美的財務造假案市場關注度極高,在今年8月證監會開出的罰單中,共對6人實施了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其中擬對實控人馬興田、許冬瑾、邱錫偉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此外,*ST康得造假案也備受市場關注。證監會最終對*ST康得實控人鐘玉、財務總監王瑜、資金部主管張麗雄等人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在上述36股中,ST撫鋼案被證券市場禁入的相關人員最多,達7人,其中時任董事長趙明遠,時任董事長、時任總經理單志強2人被終身證券市場禁入。
縱觀上述被終身證券市場禁入的14人,違規類型大多為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未及時披露公司重大事項等三大類。
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被證監會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的人員,在禁入期間內,不得繼續在原機構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原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機構中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其他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此外,被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的人員,應當在收到證監會作出的證券市場禁入決定后立即停止從事證券業務。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遭受處罰的上市公司明顯增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監管層的從嚴監管態勢。中國國際科促會理事布娜新同時表示,上市公司的實控人、大股東、任職人員,都應加強對證券法律法規的學習,敬畏市場、敬畏投資者,不斷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杜絕違法違規行為。
另外,今年以來證監會經常強調,將持續保持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加大懲戒力度,增強監管震懾力,將綜合運用行政處罰、刑事追責、民事賠償及誠信記錄等立體追責體系,提升違法違規成本,促使上市公司及大股東講真話、做真賬,推動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在當下從嚴處罰的大背景下,未來違法違規的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將會無處遁形,嚴重者會被清理出市場,這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布娜新如是說。
北京商報記者 董亮 馬換換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