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謀略,人生有“三善”,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戰國時代,神秘的謀略家鬼谷子兼采百家之長為己所用,繼承了道家和儒家,也借鑒了兵家與法家,傾盡一生研究立身處世的智慧之道。
他認為,人非生來圣賢,但人生亦有“三善”,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需要自己苦心修煉的。
臨淵羨魚,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體會“三善”呢?
一、善始善終
善始善終,作為一種圣賢君子之德,是指做一件事有始有終,不虎頭蛇尾,辦事認認真真,而不是草草了事。 “善始”,即做一件事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懷抱一種積極的態度;“善終”即對一件事的結尾處理妥善,用恒心和毅力完成初定的目標。
在歷史的年輪中,曹雪芹完成《紅樓夢》,前后用了10年;司馬遷完成《史記》,前后用了15年;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前后用了27年;徐霞客完成《徐霞客游記》,前后用了34年。可以說,是持之以恒和善始善終成就了偉大的作品,鑄就了杰出的英雄。
現代社會下,善始善終地完成一件事可以使事態發展的更加圓滿。常看足球比賽的人都會發現,最后十分鐘常常容易進球,雖然這個時候所有的球員大都筋疲力竭,但還是要全神貫注,張開身上的每一個毛孔去嚴防死守,直至比賽結束。
曾看過一位登山運動員的登山經驗采訪,他強調“上山容易下山難”,最難的一步是“下山”,自以為攀登過頂峰的人往往在下山時疏忽大意,不再全身心地留意周圍的情況,所以在大雪中迷路、在山崖上失足的情況大有人在。 所謂,善始惡終也是功虧一簣。大抵是因為這位運動員做到了善始善終,最終才能成功地站在世界之巔吧!
二、善待他人
善待他人,其實是一個很質樸的道理,但很多人因為沒有用心思量,所以不能真正地付諸實踐到。
首先,善待他人,會顯露出你的修養與品德,會給他人留下一個對于你的直觀印象;其次,善待他人,是要以一顆平常心去與人交往,不必過于高高在上,也不必委曲求全,始終把相互尊重放在首位。
大千世界,本來就紛紛擾擾,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走,不無道理;再次,善待他人,除了要善待自己的親朋好友,更要無時無刻都心存善念,對于處在困難之中或尷尬情境下的不熟之人或陌生人伸出援手,比如給老人和孕婦讓座、公共場合自覺排隊、向自動停車、禮讓我們先過的司機點頭致謝等,小小的舉動往往能蘊含動人的力量。
最后,善待他人,要特別注意方式和方法,最好的狀態是因人而異,考慮到對方的個人情況和現實的處境靈活地幫助,不要搞得對方尷尬或難堪,或是因為你原本善意的行為而受到了其他人異樣的關注。
三、善解人意
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善解”其實包含兩層深意,一是指善于理解和揣摩他人的想法與心思,從而在恰當的時候說恰當的話、做恰當的事;二是指對待他人,最好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不要莫名其妙地帶著惡意的眼神去看待他人。
善解人意也是講求方法的,否則會變為曲解人意。很多時候,人們喜歡從主觀出發,先入為主,太過于盲目地對他人的感情、他人的事業或他人的遭遇自信滿滿地下定論,然后發表一番自己的看法。事實上,這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不禮貌行為不僅會使對方心情更加抑郁、處境更加難堪,甚至會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可能會對兩個人的關系造成一個長期的裂痕。
還有一種情況,你提前察覺到了對方的動機不純或意圖不單純,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避免自己收到牽連,或是可以友善地提醒其他相關的人,從而可以避免矛盾或災禍的發生。同時,如果兩個人關系還比較密切,你作為對方的好友,一定要把他的錯誤和不良行為指摘出來加以改正,以防他誤入更深的歧途。
善解人意還體現在習慣細節里,是與之交往的對方能切切實實感受到的。比如,擅長察言觀色,尤其是對身邊熟悉的人,最近的狀態不對或言行詭異,一定要早早地去確定一下對方是否需要幫助;還有,要學會傾聽,尤其是要聽對方把想說的話說完,不要喧賓奪主,不要輕易打斷和插話,給對方一個眼神上的回應,讓他知道你還在聽。
“善”,即善心與善良,從來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時至今日,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把“善”作為一個人追圣求賢的必修一課,堅持把“善始善終、善待他人和善解人意”貫穿于自己的一生之中。
支持
- 標簽:梨花頭圖片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