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的“十無益”,值得學習
清朝重臣林則徐五十四歲的時候,曾寫下“十無益”。他將一些常被人們看作有益的東西,分別做了界定。也就是說,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看來有益的事情,很可能并沒用。
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的原則,一起學習。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 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
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但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
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么虔誠,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一個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葉。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業才得以繁茂。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許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在家里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是本末倒置之舉。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如若讀了滿腹圣賢之書,卻只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謂讀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作事乖張”乃謂為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處處標新立異。
樂于嘩眾取寵、居心不良的人,其聰明才智往往被人利用,成為作惡的工具。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滿招損,謙受益”。謙謙君子之道,自古得到世人贊賞。越懂學問的人,越能謙虛做人。
若以博學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則只能說沒有領略古人為學的最高境界了。
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即是時運不濟之時,此時應該注重加強身心修養,提高自身實力。
孜孜以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時機,反而忘了反身自求,此時即使得到了機會,也會很快失去。
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妄取人財,即是不義。無功受祿,中飽私囊,順手牽羊,更是不義。
妄取人財,拿來布施,美其名曰借花獻佛,其實只是偽善。不如憑借自己的雙手勤勞奮斗,以善心布施,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不惜元氣,醫藥無益
元氣,是精神豐富、正氣充盈的內心狀態,是人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根源。
元氣大傷之時,寄希望于靈丹妙藥救治,治得了標,但治不了本;治得了一時,卻治不了一世。
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陰鷙,就是積陰德之意,積小善而成大功德,防小惡以免損功德。
如若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達人先自達,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從艱苦樸素開始。
END
- 標簽:黑鍵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