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來源:京博國學
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結合母親的經歷感慨道:“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1
人生氣時,是最丑的時候
由于父親早亡,胡適的母親是當家的后母,家里的財政并不寬裕,一年到頭全靠胡適的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
胡適的大哥從小就是敗家子,賭博、吸毒,每次回家就把家里值錢的東西拿出當了,到處欠錢,每到除夕,家里總有一堆要債的,母親每次都好生招待,等半夜的時候,才每一家債戶發一點錢。
好說歹說,把討債的人勸回去,等到胡適大哥回來,她不出一句責備的話,不露一點怒色,依舊和胡適的大哥大嫂一起吃團圓飯。
胡適描述到:“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干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母親的性格對胡適產生很大的影響,使胡適懂得了: 盡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
胡適自己這樣評價:“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母親溫和的性子和寬宏的氣量對胡適影響很大,胡適本人幾乎是民國時代,性子最溫和寬厚的人。這樣的性格也為他帶來了好的人緣,以至于在民國時候流行一句話“ 我的朋友胡適之”,社會各界人士都以和胡適交友為榮。
2
愛生氣,是因為層次不夠
其實,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禮記》里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也就是說人有各種情緒是本能,是天生就有的。
生氣有什么危害?危害實在太多,首先傷身,其次誤事,再者毀譽、傷感情,甚至還有人因此而葬送了性命。
春秋末年,邾國有一任國君是邾莊公,名叫曹穿。有一次,邾莊公與大夫夷射姑一起喝酒。期間夷射姑出來小便,看門人向他討肉吃。
結果著急去如廁的夷射姑,氣不打一處來,就奪過看門人的木杖追打他,嚇得看門人抱頭鼠竄,呼嚎奔命。
過了些日子,邾莊公到庭院中散步。這位看門人就假裝打水潑灑庭院。邾莊公見庭院滿地濕漉漉,頓時發怒喝問。看門人就騙他說:“夷射姑旋焉。”(是夷射姑小便給弄臟的)
邾莊公頓時暴跳如雷,下令抓捕夷射姑,可是吩咐下去好久都沒有抓到。邾莊公聞聽更加怒不可遏,急得栽到床上又從床上跳下來,卻不小心跌入了床邊的炭爐中燒傷了。不久后,邾莊公就因燒傷的皮膚感染潰爛而死。
明代思想家薛文清,號稱用二十年治一“怒”字而不盡,“是知克己之難。”人的情緒之難控制,可見一斑。修養高如林則徐、曾國藩這些人,也難免有動怒之時。
但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一個生氣門檻很低的人,要么是不成熟,要么是沒有教養。一旦生氣就要逞兇作惡的,不是顯示出你的威嚴,而只是凸顯了你的無能,敗光你的人品。
《呂氏春秋》載,要考察一個人能否擔當大任,有幾種方法,其中一個就是“ 怒之以驗其節”。
故意激怒他,觀察他表現出來的品德、節操:他是破口大罵,還是沉著隱忍;是斤斤計較、糾纏于壞情緒,還是很快就忘懷得失;是將過錯噴灑在別人身上,還是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真正修養好的人,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善于將怒氣化解成霹靂手段,化解困局。
所以愛生氣,歸根結底,是因為做人的層次不夠。
3
不生氣,是修養,更是智慧
《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
所以,層次越高、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控制情緒中的人格和修養的意義。
清朝名臣林則徐一生為官,走遍十八省,每到一地都要帶著他的座右銘“制怒”。
當時虎門銷煙,林則徐風頭正旺。哪里知道西方侵略者一路打到天津,逼得皇帝嚴辦林則徐。
聽到皇帝的圣旨,林則徐悲憤莫名,吩咐家人收拾行裝,準備離開廣州。他指了指臥室里的“制怒”橫幅,對夫人說:“把這個也帶上吧。”
夫人問:“比這貴重的都還沒帶,你帶這個干嘛?”
林則徐回答:“這件最寶貴。我辦事數十年,時時記著它。如今老了,還要靠它養身呢。”
正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申涵光所言:“ 制怒者當涵養于未怒之先”,要想在“路怒”之時保持理性的克制,就要防“路怒”于未然。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濰縣知縣時郁郁不得志。當他受上司諷壓、怒氣來時,便鋪好宣紙,提筆畫竹,以抑怒氣。
畫完以后,心理舒坦了,畫藝也越發純熟,一箭雙雕。尤其他因助農民告狀及辦理賑濟得罪豪紳而罷官后,畫竹更成為他晚年自娛怡樂、排怒解愁的養生之道。
你站得越高,越不容易生氣。有時候,在遭遇別人惡語相加之時,不妨人為拔高自己,因為我比你高級、高明,所以無論你怎么說,我都不生氣。
臺灣作家李敖常常在各種場合痛罵曾經的朋友余光中。蔣經國死后,余光中為他寫了一首詩《送別》。李敖罵余光中是“馬屁詩人”。
有人就去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么?
余沉吟片刻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 標簽:北京市委書記劉琦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