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來源:儒家文化大全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
《論語》中提到人到中年,想要做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值得我們學習。
一、不貪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清朝末年有一位商人在生意中經營不善導致失敗,急需要大筆資金周轉。
由于需要的這筆金額數目巨大,放眼全國只有埠康錢莊才能籌到資金。
于是這位商人找到錢莊的主人胡雪巖,自己主動開出低價,求他能收購自己的產業。
胡雪巖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安排手下人去調查商人說的是否屬實。
了解過情況后二話不說,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了這位商人的產業。
商人既驚喜又驚訝,想不通胡雪巖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占。
胡雪巖笑著說:“你放心,我只是暫時替你保管這些產業,等你過了這個坎兒,隨時都可以過來贖回你的東西。”
在這次危難情況下,多虧胡雪巖及時出手,商人最終渡過這次難關,與胡雪巖成為非常好的朋友、最忠實的合作伙伴。
胡雪巖是一位非常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不貪小利小惠,面對欲望的誘惑,仍然出手相助于人,這便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不成器的人,往往目光短淺,貪小利而得大患。
二、懂得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在人的成功道路上,如果不能忍耐一些小事情就會破壞最終目標的實現。
在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為了跟匈奴搞好關系,派蘇武拿著旌(jīng)節,帶著隨從一百多人出使匈奴。
到了匈奴之后,單于許以豐厚的俸祿和高官讓蘇武背叛漢朝,被蘇武果斷拒絕。
匈奴單于把蘇武囚禁起來,不給他吃的喝的,可是蘇武寧死不屈,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
單于又狠心把蘇武流放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去放羊,什么時候羊生了羊羔才能回來。
蘇武每天拿著旌節放羊,心里一直想著有一天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家。
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等待,蘇武的頭發和胡須都變白了。
一直到公元前85年,蘇武才回到自己的國家。
蘇武忍了,北海牧羊,留下千秋彪名。
懂得忍耐,就是掌握了超脫的人生智慧。
三、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在孔子看來,人不講信用,這是萬萬不可的,就像牛車馬車沒有套住牲口的橫木一樣,必將寸步難行。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從前,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
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黃金”。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
他只給了漁夫10兩黃金。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處于困境,便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四、平穩謹慎:三思而后行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應當是一個具有極強自律能力與自控能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魯莽急躁,必要三思而后行。
有一位在生意上做的風生水起的老板,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說道:"要是我在酒桌上喝醉了,頭腦不清醒,肯定不簽任何字,也不會輕易許諾。
當人喝醉的時候,意識模糊,很容易被人忽悠簽下單子,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做生意的人不得不應付很多酒局。
這位老板做卻不是這樣,時刻要求自己,即使在喝醉的情況下,也要謹慎的克制自己。
等到清醒之后,做決定的時候也要三思而后行,權衡利弊,因此生意做的越來越好。
五、有志向: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
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于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么?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
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圣賢,后來果然成為圣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
立志為什么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
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復雜的現實之下,才可能意志堅定、少走彎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標的可能性。
拿破侖曾說, “真正的才智是剛毅的志向”。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即使再有能力智慧,他的成就也會因鼠目寸光而萎縮。
相反的,一個立志高遠的人,一開始就把眼光放在山頂,那么不管期間爬得多么累多么艱難,總會登臨絕頂,飽覽天下風云。
- 標簽:這一次我決不放手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