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報
在好奇心研究所發(fā)起的一項主題為“你覺得新時代有哪些為人父母的禮節(jié)?”的調查中,我們的年輕讀者們提出了一些希望當代父母們可以采納的樸素。
春節(jié)回鄉(xiāng)走街串巷,熊孩子可能是很多人都逃不過的。他們精力旺盛,走位靈活,小身材大聲量,何況還有長輩,就更加無拘無束。粉碎滿屋手辦,格式化電腦硬盤,熊孩子們帶有性的創(chuàng)造力能夠讓他們把每一個場合都能變成自己的游樂場。根據(jù)此前一項主題為“你都受夠了哪些熊孩子?”的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熊起來可能是這樣的:
無論熊孩子是多么讓人困擾,但在他們這個年齡段,出現(xiàn)的問題恐怕多是來自于熊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那些隨便進入堂哥堂姐房間里翻箱倒柜的熊孩子,多半也有著一對從來不會先敲孩子門再進臥室的父母。上行下效,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怎樣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財產(chǎn)。
為人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簡單但又最任重道遠的事情。在好奇心研究所此前發(fā)起的一項主題為“你覺得新時代有哪些為人父母的禮節(jié)?”的調查中。我們的年輕讀者們提出了一些希望當代父母們可以采納的樸素,或者說,這也是這些年輕人們希望自己以后會成為的模樣:
1. 將孩子視為擁有意志的個人,而不是附屬于父母名下的財產(chǎn)或自己的心理替代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那些出于人前的心和體面而孩子當眾表演背唐詩、翻跟頭、拉小提琴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日后可能也會成為和他們一樣為了取悅他人而變得諂媚的表演型人格。
2. 可以很好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把孩子作為消極情緒的工具。會顧及兒童的,不在公共對孩子大加呵斥。“尊重”是親子間交流應持有的態(tài)度,而不是用使孩子。
3. 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是第一時間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你怎么和孩子計較”、“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等借口為孩子,這些說辭也是對父母自身責任的推卸。
4. 注重對生活習慣的從小培養(yǎng)。以爭議較多的“公共場合隨地大小便”舉例,一到兩歲階段為兒童的自主排便訓練期,家長們需要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如果該年齡段的孩子對自主排便的把握還沒有成熟,那外出時可以帶上專為該階段兒童準備的紙尿褲和排便壺。也就是說,父母們完全可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fā)生。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孩子還小”的說辭都是正當?shù)摹?/p>
5. 性教育的執(zhí)行從小時候就應該開始。“小孩子是沒有腰的”這句話里就包含著傳統(tǒng)父母面對孩子時話語中對“性”的忌諱。父母應從小孩子認識、愛護自己的身體,對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而出于社會因素的考慮,父母們也必須明白,那些“父女 cp ”并沒有什么“很甜”的地方。
6. 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階段的思維是完全以為中心的,某種程度上說,水平與動物無差,他們對于“”的理解極易出現(xiàn)偏差,因此可能會對其他生物做出一些的舉動。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對于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相當重要的。
7. 對觀念不同的其他成年人抱以尊重,而不是別人迎合自己改變想法。例如,對那些選擇丁克的家庭保持尊重,不要視其為前后議論,畢竟家庭單位組成部分的不同并不影響生活幸福與否。
一言以蔽之,是“周圍的人”。(題圖來自:Riikka Laak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