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必看!0-3歲嬰兒飲食、睡眠、疾病……常見的育嬰困擾匯總!
作為新手爸媽,在育兒方面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寶寶哭了怎么辦?寶寶穿多少比較好?寶寶什么時候喂奶呢?……遇到這些問題,應該怎么處理呢?家家月嫂來告訴你!
中國人習慣將寶寶包得密密實實的,認為這樣寶寶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會因為身體反射動作而受到驚嚇,可是的父母卻喜歡讓寶寶手腳活動,以便促進其身體感覺發展,究竟寶寶的手腳該不該包起來呢?
新生兒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腳,往往會因為身體痙攣或一些突發的聲音,而產生驚嚇反射動作,并且容易從睡夢中驚醒。包裹他的手腳,可以讓他重溫母體中的安全感,慢慢適應的,同時也能幫助嬰兒保持體溫。
因此,家家月嫂,滿月以前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將其手腳包起來,等到滿兩個月以后,寶寶開始想探索,也比較不容易受驚了,就可以脫離襁褓。
南方有句諺語:“嬰兒沒有六月天”,也就是說嬰兒怕冷、不怕熱。因此,為了避免寶寶著涼感冒,爸爸媽媽拼命給孩子加衣服,裹得像個小粽子,可是反觀歐美日等國家,即使大冷天,寶寶也穿得不多,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產生“寶寶該穿多少,才不會著涼”的困擾?
嬰兒的新陳代謝比快,所以也比較怕熱,冬天時固然應該穿得保暖一點,但是天氣熱的時候,穿太多反而會令寶寶不舒服,加上他的體溫很容易受的影響,所以在給他穿衣時,必須更注意的冷暖變化。一般而言,大人覺得冷,必須穿多時,就給寶寶多穿一件;大人覺得熱,必須少穿時,就幫寶寶多脫掉一件,而夜晚則比白天多穿一件。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舍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于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后,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婆婆媽媽再插手,問題就更復雜了。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嬰兒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了或是生病了……,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寶寶還是哭個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這時候就應該先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的情緒,如果還是無效,才把他抱起來,萬一媽媽們太忙,不能馬上抱他,讓他哭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都有經驗,寶寶吵鬧的時候,只要搖一搖他,就可以獲得暫時的,有些寶寶甚至必須靠大人搖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認為大力搖晃寶寶,會對腦部器官,搖晃寶寶真的有這樣的性嗎?該怎么搖,才正確呢?
嬰兒喜歡被搖晃,但是卻可能因為用力過猛,而表出現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無力、抽筋、痙攣、、呼吸加速、體溫下降(心跳過慢)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死亡,這便是所謂的嬰兒搖晃癥候群,主要是因為嬰兒的頭部較重(占了身體總重量的25%),而且腦部的水含量較多、髓鞘發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頸部支撐力不夠,被搖晃時,腦部容易受到與扭曲。
因此,家家月嫂,家長要搖晃寶寶時,只能輕輕地前后、左右晃,不可旋轉、上下晃動,或突然改變方向;另外,類似搖晃的動作也會導致同樣的(反覆將寶寶拋到空中、將寶寶架在肩背上搖動、將寶寶放在大人腿上晃動、抱著寶寶旋轉等),也應盡量避免。
剛有寶寶的父母幾乎都會加入熊貓族行列(眼眶掛著黑輪),因為寶寶好像睡沒有多久就會醒來,或是白天猛睡覺、晚上百倍,爸爸媽媽們的生活作息也就因此而大亂,疲憊又充滿疑惑的家長不禁要問:寶寶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正常?怎么做才可以讓寶寶配合大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
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天要睡將近20個小時,1~3個月大的寶寶則睡15~15.5個小時……隨著年紀的增加,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愈來愈短,不過由于較小寶寶的睡眠循環較短,所以,夜間醒來的次數便會增多,同時,胎兒在母體中,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出生后無法適應大人“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方式,就會有“日夜”的情形。
改善的方法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太多(尤其是黃昏過后),盡量逗他玩,給他適當的運動,喝奶時間到了,如果他還在睡,也要把他叫醒,等到快睡覺前,再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就比較容易讓他乖乖入睡了。
這也是東育兒觀念的分歧點,歐美國家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盡早培養性,因此寶寶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專屬的嬰兒房,與父母分房而睡;但是東方寶寶卻多半與照顧者同一個房間,有些甚至睡在父母的床上,方便爸爸媽媽們照顧,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最適合小嬰兒呢?
寶寶從小單獨睡,可以培養性,同時也不會受到大人活動的干擾,但是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孩子有發燒、生病等特殊狀況的話,而睡,寶寶較有安全感(可以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家長也能就近照顧,因此,家家月嫂1歲以下的幼兒最好與父母不同床,一方面可以省去家長兩地奔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即時的照顧。
仰睡,會讓寶寶的頭形變扁;側睡,則須時時改變方向,以免寶寶將來頭頸歪一邊;而趴睡,又令家長擔心是否會因被褥、枕頭堵住寶寶的鼻孔,而造成窒息,到底哪一種睡姿才是既安全又正確的呢?
寶寶趴睡較能睡得穩,不易將溢出的奶吸入氣道,而且臉型也好看,但是根據歐美近來研究顯示,趴睡的時候,嬰兒床周圍的玩具、被褥可能會堵住寶寶的鼻子,造成嬰兒猝死癥,所以,家家月嫂,還是讓寶寶仰睡比較安全,如果采用趴睡,也要睡較硬的床,同時,周圍不可放置物品;此外,側睡的方式也不錯,不過要注意常換頭部側躺的方向,以免頭形歪斜。
為了讓寶寶身體正常發育,“定時定量”似乎成了嬰兒喝奶的金科玉津,然而很多父母會發現,小寶貝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有的一邊喝一邊睡,常常喝不完該有的量,有的喝兩口停下來,不到下一頓,又吵著要喝奶,這些狀況讓家長們懷疑,“定時定量”真的做得到嗎?是不是絕對需要遵守?
寶寶和一樣,也有胃口不好的時候,飽不飽,他自己最知道,如果他很快喝完奶或提前哭,就表示可以再增加奶量;如果喝了一點點就不喝了,爸爸媽媽應先搞清楚,寶寶有沒有不舒服,中是否有吸引、令他分心的事情,而不必勉強他喝到一定的量,同時,也不必要3小時喂食1次的方式,差個半小時、1小時,并沒有關系;睡前的一餐,給他喝多一點,寶寶可能就一覺到天亮,不會半夜吵著喝奶。
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有吃奶嘴的經驗,奶嘴是爸爸媽媽們安撫寶寶哭泣的有效法寶,但是一旦寶寶養成吃奶嘴的習慣,又可能造成他口腔變形,令家長們又愛又恨,該不該讓寶寶吃奶嘴?吃奶嘴真的會造成口腔變形嗎?
寶寶由出生至2歲的階段屬于口欲期,必須借由口欲滿足,得到安全感與的撫慰,除了喝奶之外,吃奶嘴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奶嘴對寶寶的性格發展,具有正面的影響。
但是如果吸奶嘴成了習慣,長時間、用力地吸吮劣質的奶嘴,就會使得寶寶齒槽變形、嘴巴變尖、咬合不正,以致影響他日后的人際關系,因此,家長除了要替寶寶挑選品質好的奶嘴外,如果長牙之后仍吵著要奶嘴時,可以拿別的東西吸引他,慢慢戒掉這項習慣。
一般的家長都會謹記寶寶打各種預防針的時間,可是偶爾也有糊涂的爸媽把這檔重要的事給忘了,或是碰巧寶寶身體不舒服,而錯過接種的時間,遇到這些狀況,是不是可以補救?該如何補救呢?
寶寶的預防注射通常都在兩劑以上,時間間隔約1~2個月,錯過了第一劑施打的時間,可以立刻補打,但是錯過第二或三劑,有些則必須從頭補打。具體情況要找醫生說明清楚。
每個寶寶身體發育的進度不相同,可能在某方面快,而某方面慢,但是大致上不會離標準太遠,對于所有的家長而言,發牙是一件大事情,因為這是寶寶出生后才長出來的東西,同時也關系到他可以吃的副食品種類,于是爸爸媽媽們就會在意寶寶發牙的時間,而頻頻詢問家家月嫂:我家的寶寶怎么還不長牙?是不是鈣質不夠呢?
胎兒在母體中約4、5個月大時,牙齒已經在鈣化、成長,出生后到6個月大期間,會長出下門牙,慢一點的也會在7個月大時長出,不過由于這時候由母體帶出來的抗體已經漸漸消失,抵抗力較弱,寶寶又喜歡啃咬東西,便容易感染疾病,而有發燒癥狀,為了避免寶寶啃咬不潔的物品,可以用濕紗布去按摩他的牙床,減緩不適感。
寶寶由躺而坐而爬,最后進展到站立、走,有一定的發展時程,專家們也一再強調“爬行”對寶寶的重要性,可是很多寶寶卻“越級”發展,還不太會爬,就開始興致勃勃地學走,遇到這種問題,家長們該怎么辦呢?
七坐八爬,指的是寶寶身體能力的發展時程,有的寶寶快一點,有的慢一點,并沒有太大影響,爬行時會活動的肌肉、關節、骨骼與內臟器官,不會爬就會走的寶寶,長大后平衡感與智力的發展,都會不如同齡的孩子,事實上,有些寶寶并不是不會爬,而是懶得爬,家長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和他一起爬或拿玩具他),增加寶寶爬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