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規則意識 0-6歲孩子建立規則指南
如何讓孩子守規則?讓孩子守規矩也是一種?如何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在愛與規則之間,所有的家長都在尋找一個平衡點。規則,是人們公共制定的并且共同遵守的約定。這樣的約定,表明了所有人之間的一種界限,而這種界限給了我們的空間。
給孩子建立規則,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孩子是一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識和認知,我們需要給這么一個的生命加上很多原本不屬于他們的規則,當然會對立、,甚至可能兩敗俱傷。
相信大家對“熊孩子”一詞并不陌生。對于有的熊孩子家長來說,當孩子有不當舉動時,他們根本察覺不了問題,反而覺得是孩子活潑、聰明的表現,其樂。這其實就是對孩子不當行為的一種,最終會讓孩子受到教訓和。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這個新聞:義烏一名6歲男童進入觀光電梯時,往電梯控制主板撒尿,導致電梯停滯,電梯門半開,男童隨后不慎墜落。深度昏迷16天后蘇醒,但仍需進行智力、語言、手臂肌肉等方面的康復治療。
事后男童爸爸告訴記者“ 孩子是這個家族4代單傳的男孩,他有7個姑姑,從小受盡寵愛。”
同理,如果孩子在家里,,對待父母和家人,而家長卻一味,在步入社會后,也會同樣對待別人。
記得有一次在外面吃飯,正值飯點,飯店大堂坐滿了人,一個六七歲左右的小男孩拿出自己的玩具槍圍著桌子一圈一圈的對著自己桌上的大人指來指去,并不斷的打在大人的身上。但大人們都無人,似乎都已經習以為常。
終于到后來,小孩跑著跑著,碰到了鄰桌的一位男士,小孩不但不道歉,還把玩具槍用力的戳在這位男士的身上,大鬧著:讓開點····
可想而知,陌生人當然不會像家人一樣寬容孩子。這位男士用力的將小孩的手擋開,并生氣的說到:誰家的小孩,家長管不管啦?
但在我看來,更值得注意的卻是家長們必須清楚: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懂得規則和界限,當他走入社會的集體生活時,就一定受到來自他人的教訓和懲罰。
孩子一般1歲以后,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并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并盡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對于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寶寶,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共情、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父母要對寶寶的期望、規則是合理的。在規矩確立時你該這樣一些原則:規則應該盡可能地少并且有必要,避免無法執行或最終取消;在說“不行”之前,先迅速地想一想這條規矩是否能長時間;我們希望什么、反對什么,要讓寶寶非常明白。
不能寶寶服從。應該積極引導寶寶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可以通過語氣和表情傳達你的想法,可以很也很積極,但不要過度。
大人要原則。無原則的寬容和耐心,會使孩子走入。你可以用安慰和轉移注意力的辦法來對待寶寶的無理要求。比如,如果寶寶不喜歡坐在汽車安全座椅上,你可以安慰他,并跟他說:我知道你不喜歡被的感覺,但是你必須這樣做。然后把他放進兒童安全座椅,用其他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于預防。可以好好地檢查一下你的家,把的物品拿走,如果寶寶闖入了“禁區”,把他帶走就好了。
2歲以后,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不過,孩子同時也進入到第一個期,或者稱為叛逆期。他們以為中心,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不”,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父母越的事情,他越想去做。
切忌硬碰硬,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你不需要大喊大叫,只要明確地告訴他你的期望。給寶寶提供簡單的選擇,不要過高估計他的能力,如果有必要,和他一起做事,讓他知道他的工作對你來說也是有難度的。
建立共情,并幫助他學習把握自己的感情。如果他打人,要用他能聽懂的話告訴他“我們不打人”“打人會很疼的”。慢慢地,他就會了解別人的感受了。
在寶寶發脾氣的時候要小心處理。他時,家長應繼續溫和、親密地對待他,直到他停止發脾氣為止。然后直接告訴寶寶怎么做才是積極的、對他有幫助的。雖然對于一個2歲的寶寶還不能給他“關”,但你可以將他帶離當時的,這樣能幫助他平靜下來。這個月齡的孩子發脾氣時一定不能離開他,因為這個時候他是最無助的,
給他探索和選擇的機會。他開始會走、會說話,有動作思維能力、能表達完整的句子,小手的精細動作也發展起來。這讓他有一種去探究關系,研究自己的身體、與周圍的人和世界的關系,研究周圍物體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到處亂翻東西,把剛買回家的玩具弄壞。如果是這種不違反原則的搗亂,就不要他,在安全的前提下,給他探索的機會。
轉移注意力。這個年齡的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容易就鉆研上一件他認為有趣的事兒,當然也包括一些不能嘗試的“壞事兒”。比如在垃圾桶里“挖寶藏“,這是必須要的事情,但是又不能發脾氣對他大吼大叫,也不能的強制把他帶離,怎么辦?
這個時候,可以想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吸引他去開辟另外一個“戰場“。當他開始玩新游戲時,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鉆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3歲以后,孩子開始從家庭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意識漸強,這也讓他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么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同時,他們也會不斷的嘗試,去試探規則的邊界在哪里。
規則要清新、具體,在孩子可完成的范圍。這時候寶寶的認知還是有限的,他需要你把交辦的工作解釋得更簡單、清楚,給他時間,并承認他的努力。
通過游戲建立規則。可以和寶寶一起演練那些好的行為,通過玩游戲建立常規。例如,用一首歌的時間讓寶寶完成三項任務:讓玩具小熊回到柜子里,把畫筆放回書包,洗洗小手。
告訴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后果。如果你能在規則中明確告訴寶寶,不好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他會更好地遵守規則。當他違反規則的時候,也許你要采取點懲罰措施,比如小小的一個罰站,讓寶寶體會到違反規則的后果。
與都要及時,且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孩子總是在嘗試新的事物,每天他都會去做什么事情,他并不能完全確定這事是對還是錯。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我們只需要針對這件事情本身去告訴孩子為什么這樣是不對的,示范給孩子應該怎么去做,而不是就此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笨拙”的標簽。
小結:什么叫溫柔而堅定?所謂溫柔,是指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解決;所謂堅定,不是寸土不讓,生搬硬套,而是守住底線,底線之外不能越界,底線之內可以靈活。
- 標簽: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