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化整頓來襲3-6歲兒童教育培訓機構的轉型之
從《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再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2018年下半年“奮進之筆”,使長期游走在“民不舉,官不究”灰色地帶的民辦早幼機構性打擊,行業面臨著再一次的洗牌。
對于“小學化”的整頓,近年來每年的9月前夕都要來一波,可實際上并沒有太大的震動,很快躲過整頓風波的民辦早幼機構很快卷土重來,使“小學化”整頓政策成了名副其實的“狼來了!”。
可2018年與往年所不同的是,教育部辦公廳要求各地教育局建立起“長效機制”,所謂“長效”就是從制度上、體系上、職能上使“小學化”整頓常態化,簡單的翻譯過來就是——小學化發現一批立即整頓一批,甚至從根本上去預防“小學化”的問題出現。
聊到這里,問題就來了,為啥民辦早幼機構非要“小學化”?難道現在的孩子太聰明,一出生就達到“小學”的學習能力?
這個問題追溯源頭,還是那個討論多少年依然討論不明白的“高考指揮棒”,更直接的就是小學要求孩子入學前“預習”過一年級的內容,能讓孩子很快適應小學生活。
這就倒逼家長們為了能“滿足”小學的要求,尋找能夠解決孩子預習小學知識的機構,可一直受教委嚴格管理的公立和民辦幼兒園無法提供,于是乎就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也為具有小學化特色的民辦早幼教機構提供了一個非常剛需的市場。
藝術教育、科學實驗以及編程,都是屬于政策鼓勵的范疇之內,也是3-6歲兒童教育培訓機構轉型的方向,“知識”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機構們如何選擇呢?
第一,看市場容量。根據行業分析報告來看,素質教育的整體行業規模在5000億,而細分到每個領域,都在百億級以上,所以素質教育的每個領域都是值得考慮進入;
第二,看細分領域的獨角獸。目前,科學實驗、編程方面收入超過億元(或估值達到10億級別)的有鯊魚公園、童程童美、編程貓等,這些獨角獸的存在,意味著教育培訓機構的進入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意味著要脫穎而出,需要較大的市場營銷投入和具有競爭力的課程;
第三,看教育培訓機構自己的優劣勢。一個課程的存在,絕不是臨時性動作,教育培訓無論選擇哪個細分領域進入,都要看自己的上游資源、下游客戶的范圍以及團隊本身的教研能力,一個新增課程也就意味著需要投入一個持續教研的團隊。
當前,政策因勢利導,我們面對宏觀的政策調整和家長的消費升級,不是考慮“要不要”轉入新的教育領域,而是考慮“如何進入”的問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