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3-6歲兒童發展調研報告:很乖但不會安慰人
上海的幼兒很乖,但是在“利他性”上還有待提高;孩子們在5歲3個月之后,邏輯能力會有明顯提升,家長要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不宜拔苗助長。記者從昨日舉行的本市學前教育年會上獲悉,宋慶齡兒童發展中心日前委托思來氏對本市10個區縣的7347名學齡前兒童進行認知、語言、社會性情緒、運動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形成了《上海3-6歲兒童發展調研報告》。
5歲后邏輯能力提升快數據分析顯示,到了中班之后,兒童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變快,5歲3個月后明顯提速。九宮格中,8個箭頭指向同一個方向,第9個箭頭應該指向哪里?面對這道“一元推理”題,4歲到4歲3個月的兒童只有45%正確率,6歲半的孩子正確率則高達91%;當這道題目變成“二元推理”題,箭頭的顏色也發生有規律改變時,僅有33%的4歲半兒童可以做對這道題,6歲半時,正確率上升至61%。調查組專家提醒,兒童的認知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家長應該選擇適合其最近發展水平的玩具與學習材料,切莫拔苗助長。家長在選擇游戲時,應注意游戲本身的邏輯性與科學性,這樣才能幫助兒童更有效地發展思維。
家庭比“擇園”更重要調查顯示,父親文化程度對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顯著影響,母親文化程度對兒童的社會性和語言能力有顯著影響,這與國際趨勢相符。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很多家長非“示范園”“一級園”不送,但調查人員發現,和幼兒園等級相比,家長的文化程度對孩子影響更大。
學齡前女孩發展更快調查中,教師普遍對兒童的控制能力比較滿意,上海兒童呈現出比較“乖”的特點。有意思的是,“女孩優勢”現象在學齡前兒童身上凸顯。女孩在認知發展、語言發展、運動發展、社會性情緒發展的得分,全面超越同齡男孩(以4個月為一個年齡段)。
最欠缺“利他行為”在調查人員總結的兒童發展10大問題中,“利他行為欠缺”占了一半,其中,“關心他人,比如安慰他人、幫他人解決困難等”“主動幫助他人”“有禮貌地請求幫助”位列“問題榜”前三位,此外,孩子們的問題還包括“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物品”“能交到朋友”。
孩子在和其他兒童的沖突中通常會經歷5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喊叫或者推、打等肢體動作來回應;第二階段,請求幫助;第三階段,能說出沖突的問題是什么;第四階段,通過幫助,兒童提出解決沖突的辦法;第五階段,自主與其他兒童協商、找到解決沖突的辦法。調查人員,家長和老師要理解兒童發展序列,引導孩子不斷提升人際溝通、合作和交往能力。
當浮層化現象嚴重時,我們遇到的挑戰是,出的主意沒有太大實操價值,從事實際操作的人…
恒大與拜仁這場比賽太有價值,展現了自己,也終于真刀真槍下看清了自己,更成為一把標尺…
人的生命本無意義,是學習和實踐賦予了它意義。應該把學習作為人生的習慣和。
幸福是什么?當你功成名就時,發現成功不會讓你幸福,和人分享才會。當你賺到很多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