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寶媽怒砸3萬,孩子反遭同學嘲笑,為何培養(yǎng)孩子這么難?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所以當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也就開始為孩子籌劃起了未來,比如說給孩子報的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孩子去學習一些技能,使他們能夠在集體活動當中脫穎而出。
但事實上有時候獲得的效果,卻反不如那些沒有報任何興趣班的同學。很多父母為此十分的傷腦筋,為什么自己為孩子籌劃了這么多,花了如此多的錢,最終的效果卻是如此的不盡人意?
其實這一切都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許多交流與溝通,以及對于個人成長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關系。
張女士是一個90后的寶媽,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也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畢竟受過高等教育的她也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夠走在別人前面,所以在各方各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佼佼者。在她給孩子報了3萬的補習班以后,孩子也就認認真真的在上課,但是這個興趣班里面的孩子都十分的優(yōu)秀。孩子學的鋼琴雖然自己聽著挺好聽的,但到了班上才藝表演的時候,卻遭到了同學的嘲笑,這讓她十分的沒有面子,她不禁在朋友圈發(fā)出一條來自靈魂的疑問:為何培養(yǎng)孩子這么難呢?
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是漫長且枯燥的,并且中途還會遇到諸多的問題,90后寶媽之所以會遇到這樣的一個難題,就是因為她沒有清楚的明白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才能夠讓孩子變得真正的優(yōu)秀。
其實想要讓孩子更優(yōu)秀,主要做到以下3點就差不多夠了。
1.找準孩子的興趣點。
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以他的興趣為主,而不是要以父母的評判標準作為其主要的參考。
有時候父母會認為,給孩子報一個舞蹈,或者鋼琴課就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性情,或者讓孩子去上書法課,也可以讓他寫一首好字,將來成為一個被人羨慕的對象。
但這些都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一些價值觀的體現(xiàn),也許孩子喜歡的并不是這些東西而是畫畫,或者他們喜歡的只是一些極限運動,但父母總是覺得十分的危險,所以不讓孩子去嘗試。
這樣的話孩子興趣點就會因此而埋沒,使得他們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花費了諸多的精力,最終收獲的結果也不那么讓人滿意。
2.不要盲目的拿著孩子去攀比。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達到自己的要求,這些要求都是父母的期望,很多時候這些期望連自己都無法做到,可是卻要求孩子要做到,這是多么苛刻的條件。
一個孩子的成長往往會經(jīng)歷一定的階段性,但是父母盲目的拿著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就會使得孩子喪失興趣和信心。
他們在學習同一件事物的時候難免會有長有短,如果父母不能夠按照規(guī)律去要求孩子,那么就會因為別人優(yōu)秀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到,而對孩子失望。
實際上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他們也希望自己變得優(yōu)秀,也希望自己做得好,但遇到問題的時候卻又不那么盡如人意。
因此父母應該不要拿著孩子去攀比,反而是應該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
3.多多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一個人的興趣可能會隨著環(huán)境而不斷改變,但是父母如果僅僅抓住了孩子的第一興趣,而沒有隨著環(huán)境去不斷的增加或者減少他們的壓力,就會使得孩子陷入迷茫。
因為孩子可能在小的時候喜歡的是筆墨紙硯,但長大了的時候喜歡的卻是唱跳舞蹈這些相對較為激烈的運動。
如果父母一味的認為,孩子應該在一件事情上花費很多功夫,不應該在中途有任何變化的話,那么就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
所以作為父母來說,應該多多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從而能夠培養(yǎng)出自己的一技之長。
希望自己的孩子優(yōu)秀是每個父母的期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努力的找到孩子真正的閃光點,父母不要一味的去批評自己的孩子。
培養(yǎng)孩子并不難,難就難在父母到底,應不應該給孩子強加一些額外的壓力。
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間能夠建立起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就不會在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一些無用功,而孩子也能夠在這其中找到一定的樂趣。
- 標簽:少女欲望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