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被姥姥帶大,真的幸福嗎?缺愛、任性、親子不合......
路邊看到一個五歲光景的小女孩和一位收破爛的大娘。聽到小女孩說:“姥姥,我餓了,有什么東西給我吃嗎?”外婆從隨身的袋里拿出幾包小餅干,過一會兒又拿出來一個保溫杯,里面裝著溫熱的稀飯。
“有糖果嗎?我想吃糖。”
“有。”姥姥笑著又從袋子里摸出一包糖給了小姑娘。
有人說:姥姥的袋子就像百寶箱,而這個百寶箱只為她的外孫女變魔術。
此番情景,讓我的眼眶有些濕潤了。我也想念我的姥姥了。
小時候,因為家中父母、爺爺奶奶想要個男孩,很小的我就被送到姥姥家,一晃就在那里度過了六年。那是我整個童年啊!
我姥姥的口袋也是像那位大娘的口袋一樣,是個百寶箱:親戚們來做客時送的麻糖、鄰居們誰家包的餃子、外出辦事時帶回來的油條......總是有數不清的驚喜帶給我。
在她的寵愛下,我慢慢長大,無憂無慮的童年也慢慢離開,姥姥村口樹上的知了聲年年都在同樣地叫,但我卻再也不可能像從前一樣在她懷里撒歡:她老了,已經記不起我的名字;而我,也早已離開家鄉好多年......
有人說:“疼愛外孫,就是疼愛女兒。”
我姥姥也經常這樣對我說:“乖乖,我也是因為見不得你媽受苦才把你養在身邊的,以后你要好好愛你的媽媽。”
有多少姥姥像我的姥姥一樣:因為憐惜自己的女兒,而代勞了女兒媽媽的職責?
如今,姥姥已經成為帶小孩的主力,自家姑娘懷孕后,姥姥就好像自己重新懷上二胎似的重新關注起孕婦的起居營養;女兒生產后,姥姥比親媽還要忙,既要買菜做飯,還要洗衣拖地,擔心女兒陪娃睡覺影響睡眠,自告奮勇地承擔起了陪娃睡覺的責任......
姥姥的初心,真的是愛女兒。
一位作家說:“母愛是一種最偉大的火焰。“
在帶孩子的路上,她們總是沖在最前線。
不是姥姥不怕苦不怕累,而是更怕心愛的女兒累。
“如果不是我媽在,我哪里敢生二胎啊!”我的同事前不久剛生了個女兒,我去看她,她的媽媽趕緊把孩子抱走。
“你倆好好聊聊,好不容易有個同齡人過來陪你聊天,多說會兒,心情好。孩子你不用操心,我去沖奶粉給她。”
姥姥對女兒的憐惜,全在一舉一動里。
但媽媽輕松的同時,被姥姥帶大的孩子果真生活在“蜜罐”里嗎?
并不完全是的。
第一、被姥姥帶大的孩子,對姥姥的感情可能遠超過媽媽,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培養。
我們常說:“誰陪著睡覺,這個孩子就會跟誰親。”陪孩子睡覺,是非常影響睡眠的體力活兒。但在姥姥帶孩子的家庭里,為了讓女兒能夠有個安穩踏實的睡眠,不少姥姥“挺身而出”陪孩子睡覺,這直接導致了孩子會對姥姥的感情超過媽媽。
第二、姥姥帶大的孩子更容易缺乏規則意識,與父母親自帶的孩子相比,略顯任性刁蠻。
姥姥與外孫之間是隔代親,在隔代的家庭教育中,往往老人會更溺愛孩子,不利于對孩子進行社會規則、家庭規則方面的教養。因此,由姥姥帶大的孩子與那些父母親自帶大的孩子相比,性格上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養成任性自私等個性特征。
第三、因為重男輕女被寄養在姥姥家長大的孩子,內心更缺愛。
而那些80年代被寄養在姥姥家的女孩們,無論在姥姥家多么幸福與快樂,她們都稱不上是“甜蜜的童年”,因為這些女孩是知道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一旦長大后回到原生家庭中,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與親生父母之間的隔閡與生分。
所以,雖然姥姥出于對女兒的愛幫忙帶孩子,但對于當了媽媽的女兒而言,無論如何還是自己親自帶孩子會更好。
帶孩子的前三年是辛苦的,但可以與孩子建立起親密而有效的關系,而這種親密關系,正是親子之間這一生彌足珍貴的信任與情感基礎。
- 標簽:廣場舞騎車去拉薩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