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社區康復即將培訓 計劃在百名左右
社區來了!糖尿病血糖監測、傷口護理、骨折后的康復,都能在口找一專多能的幫忙。目前,打造一專多能成為上海醫改新亮點。上海市的“社區護理質量管理標準”即將出臺,擬成為上海市社區護理的管理標準。
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和上海市護理學會社區護理專委會主任委員、周浦醫院護理部名譽主任劉薇群透露,上海已經培養社區糖尿病管理152名,護理的社區傷口80名、PICC約200名。下一步將開展首批社區康復培訓,計劃在百名左右。
胖阿姨160斤,是個資深的糖尿病病人,需要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但是,讓胖阿姨困惑的是,胰島素打了那么多,血糖卻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
在浦東新區泥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糖尿病小屋,糖尿病專科范恩芳無意中聽說了胖阿姨的困惑,遂讓胖阿姨示范一下究竟怎樣打胰島素。當胖阿姨掀開衣服,露出硬梆梆的肚子,范恩芳心頭一震,“整個肚子都是淤青。”追問胖阿姨怎么在硬結上戳進針頭,胖阿姨坦言,每次都是用針頭對著硬邦邦的肚子用力一戳。
范恩芳終于找到了胖阿姨血糖忽上忽下的癥結:在胖阿姨用力戳針的時候,胰島素也許根本沒有打到對癥的部位。于是,范恩芳從頭開始教胖阿姨打胰島素。
據悉,社區里很多患者管理不好血糖,都是沒有正確打好胰島素。因為方便,有86.53%的患者喜歡在腹部注射,造成注射部位的淤青、硬結、脂肪增生。范恩芳說,其實糖尿病病人可以在手臂等很多部位打胰島素,需要社區的幫忙一起指導。除了糖尿病小屋里的線下指導和學習,社區范恩芳還在微信上組建了糖尿病俱樂部,實時進行指導。
這樣的糖尿病社區正在越來越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看到。劉薇群介紹,社區們也走出打針發藥定勢。目前上海市已有15名社區糖尿病開設了糖尿病護理門診、107名社區糖尿病開設了糖尿病健康管理小屋,對4380例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管理。
家住浦東金楊社區的徐老伯在家做艾灸,一個不小心燙傷了膝蓋。“離家最近的醫院是公利醫院,來回一趟要坐公交車一個鐘頭,上上下下的,膝蓋傷口更加疼得厲害。”徐老伯跑了一趟醫院,就不想再去了,可自己給自己換藥,傷口總不能痊愈,“眼看著黃梅天到了,情況越來越嚴重。”
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長黃永霞在門診遇到了來配藥的徐老伯老伴。得知情況后,黃永霞安排了一個傷口隨家庭醫生來到徐家,經過一周專業護理,徐老伯傷口慢慢愈合了。徐家人說:“從來不知道還有傷口,這樣的專業正是我們特別需要的!”
傷口,表面看來就是負責換藥,實質卻是護理傷口。在浦東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換藥室分外忙碌。黃永霞總結這幾年的臨床數據發現:社區護理傷口,三分之一是燙傷,三分之一是長期臥床引起的壓瘡,剩下的以糖尿病足居多,共同特點是患者行動不便,特別需要社區護理。
在社區,需要傷口護理的人越來越多。慢性傷口老年病人多、壓瘡發生率高,老人又常常會被燙傷;形色各異的傷口影響生命質量,同樣危及生命,這曾經讓金楊社區的們感到無奈與為難。“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滿足此類患者的床位需求,老人覺得去市區大醫院就診不便,而且,有些大醫院也不愿意收這樣的老年患者。”黃永霞說,“居家養老是多數老年人的意愿,所以我們也非常希望提升服務,成為他們康復的強大力量。”
更讓人驚喜的是,社區們還從病人身上受到,開始了小發明,目前都在申請專利中。針對社區中易發生糖尿病低血糖的患者,社區們設計了一種專門給低血糖病人穿的急救背心。
這個靈感來自范恩芳,她透露,在生活中低血糖患者會突然昏迷在街頭,很。設計的背心有五個口袋:右側口袋可以在第一時間監測血糖及飲用糖水,左側口袋的報警裝置和急救卡可讓人及時發現并施救。
還有一種針對長期臥床的老年糖尿病居家患者,通過可調節角度的翻身固定器,可大大減少照顧者對患者進行翻身時的力量消耗,做到勤翻身,防治壓瘡發生。
傷口、糖尿病、PICC,所謂一專多能,是指擅長某一專科領域,掌握其他護理技術。當這些擅長不同專科的護理人才集結在同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便成就了“大全科、小專科”的新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劉薇群認為:“對患者來說,這樣的工作由社區來完成是最好不過,患者花費的時間少、費用低。”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醫聯體的主導醫院,共享醫術也要共享護理技能。上海市社區護理質量管理標準的源頭,周浦醫院作為項目牽頭單位,自2011年起啟動對社區護理能力提升的系統研究。周浦醫院院長李新明透露,周浦醫院在推進分級診療、建設醫聯體的過程中發現,除了好醫生,社區還要好,讓病人從二醫院回歸社區與家庭以后,繼續獲得綜合、優質、可及的健康服務。周浦醫院正在全力打造周康醫盟護理“全專團隊”。
這一標準從社區護理組織架構、工作內容、人員和崗位職責、工作制度、社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相關操作規范以及護理質量評價指標等全方位對社區護理進行了規范。
社區來了!糖尿病血糖監測、傷口護理、骨折后的康復,都能在口找一專多能的幫忙。目前,打造一專多能成為上海醫改新亮點。上海市的“社區護理質量管理標準”即將出臺,擬成為上海市社區護理的管理標準。
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和上海市護理學會社區護理專委會主任委員、周浦醫院護理部名譽主任劉薇群透露,上海已經培養社區糖尿病管理152名,護理的社區傷口80名、PICC約200名。下一步將開展首批社區康復培訓,計劃在百名左右。
胖阿姨160斤,是個資深的糖尿病病人,需要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但是,讓胖阿姨困惑的是,胰島素打了那么多,血糖卻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
在浦東新區泥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糖尿病小屋,糖尿病專科范恩芳無意中聽說了胖阿姨的困惑,遂讓胖阿姨示范一下究竟怎樣打胰島素。當胖阿姨掀開衣服,露出硬梆梆的肚子,范恩芳心頭一震,“整個肚子都是淤青。”追問胖阿姨怎么在硬結上戳進針頭,胖阿姨坦言,每次都是用針頭對著硬邦邦的肚子用力一戳。
范恩芳終于找到了胖阿姨血糖忽上忽下的癥結:在胖阿姨用力戳針的時候,胰島素也許根本沒有打到對癥的部位。于是,范恩芳從頭開始教胖阿姨打胰島素。
據悉,社區里很多患者管理不好血糖,都是沒有正確打好胰島素。因為方便,有86.53%的患者喜歡在腹部注射,造成注射部位的淤青、硬結、脂肪增生。范恩芳說,其實糖尿病病人可以在手臂等很多部位打胰島素,需要社區的幫忙一起指導。除了糖尿病小屋里的線下指導和學習,社區范恩芳還在微信上組建了糖尿病俱樂部,實時進行指導。
這樣的糖尿病社區正在越來越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看到。劉薇群介紹,社區們也走出打針發藥定勢。目前上海市已有15名社區糖尿病開設了糖尿病護理門診、107名社區糖尿病開設了糖尿病健康管理小屋,對4380例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管理。
家住浦東金楊社區的徐老伯在家做艾灸,一個不小心燙傷了膝蓋。“離家最近的醫院是公利醫院,來回一趟要坐公交車一個鐘頭,上上下下的,膝蓋傷口更加疼得厲害。”徐老伯跑了一趟醫院,就不想再去了,可自己給自己換藥,傷口總不能痊愈,“眼看著黃梅天到了,情況越來越嚴重。”
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長黃永霞在門診遇到了來配藥的徐老伯老伴。得知情況后,黃永霞安排了一個傷口隨家庭醫生來到徐家,經過一周專業護理,徐老伯傷口慢慢愈合了。徐家人說:“從來不知道還有傷口,這樣的專業正是我們特別需要的!”
傷口,表面看來就是負責換藥,實質卻是護理傷口。在浦東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換藥室分外忙碌。黃永霞總結這幾年的臨床數據發現:社區護理傷口,三分之一是燙傷,三分之一是長期臥床引起的壓瘡,剩下的以糖尿病足居多,共同特點是患者行動不便,特別需要社區護理。
在社區,需要傷口護理的人越來越多。慢性傷口老年病人多、壓瘡發生率高,老人又常常會被燙傷;形色各異的傷口影響生命質量,同樣危及生命,這曾經讓金楊社區的們感到無奈與為難。“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滿足此類患者的床位需求,老人覺得去市區大醫院就診不便,而且,有些大醫院也不愿意收這樣的老年患者。”黃永霞說,“居家養老是多數老年人的意愿,所以我們也非常希望提升服務,成為他們康復的強大力量。”
更讓人驚喜的是,社區們還從病人身上受到,開始了小發明,目前都在申請專利中。針對社區中易發生糖尿病低血糖的患者,社區們設計了一種專門給低血糖病人穿的急救背心。
這個靈感來自范恩芳,她透露,在生活中低血糖患者會突然昏迷在街頭,很。設計的背心有五個口袋:右側口袋可以在第一時間監測血糖及飲用糖水,左側口袋的報警裝置和急救卡可讓人及時發現并施救。
還有一種針對長期臥床的老年糖尿病居家患者,通過可調節角度的翻身固定器,可大大減少照顧者對患者進行翻身時的力量消耗,做到勤翻身,防治壓瘡發生。
傷口、糖尿病、PICC,所謂一專多能,是指擅長某一專科領域,掌握其他護理技術。當這些擅長不同專科的護理人才集結在同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便成就了“大全科、小專科”的新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劉薇群認為:“對患者來說,這樣的工作由社區來完成是最好不過,患者花費的時間少、費用低。”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醫聯體的主導醫院,共享醫術也要共享護理技能。上海市社區護理質量管理標準的源頭,周浦醫院作為項目牽頭單位,自2011年起啟動對社區護理能力提升的系統研究。周浦醫院院長李新明透露,周浦醫院在推進分級診療、建設醫聯體的過程中發現,除了好醫生,社區還要好,讓病人從二醫院回歸社區與家庭以后,繼續獲得綜合、優質、可及的健康服務。周浦醫院正在全力打造周康醫盟護理“全專團隊”。
這一標準從社區護理組織架構、工作內容、人員和崗位職責、工作制度、社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相關操作規范以及護理質量評價指標等全方位對社區護理進行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