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證券設立申請被證監會接收 外資券商隊伍或再添一員
9月25日,新京報記者自證監會官網獲悉,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提交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已于9月24日被證監會接收。在此之前,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的控股申請進度已顯示為“一次書面反饋”,記者注意到,上述三家公司已先后在中國進行招聘、董監高審批等工作。
據媒體報道,在證監會2018年5月頒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后不久,大和證券CEO就公開表明意在進軍中國市場的態度。去年11月份,彭博消息稱,大和證券擬與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大和證券將持有51%股權。
據了解,大和證券是日本證券業的四大巨頭(野村、大和、山一、日興)之一,市場份額僅次于排名第一的野村證券。在投行領域,大和證券與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合資組建有日本的頂級投資銀行大和SMBC。
根據大和證券提交設立券商的申請來看,另外的兩位“合伙人”分別為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是北京市國資委組建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初始注冊資金300億元。公開對外投資包括首鋼股份、中材科技、華夏銀行、建工環境、吉泰安新材料、北汽集團等,根據北京市國資委網站顯示,北京市國資委監管企業下屬在A股上市的公司共有28家。
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注冊資本38億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項目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投資咨詢。通過企查查股權穿透圖顯示,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通過間接持股方式,擁有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值得關注的是,大和證券并非首次進軍中國市場,早在2004年,上海證券與大和證券株式會社合資設立了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期限10年。
作為國內第3家合資券商,海際大和證券的業績并不理想。成立后的10年時間內,僅完成東土科技、康耐特、依米康、我武生物四項首發項目以及冠福家用的定向增發業務,成立以來多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合作期滿后,大和證券將33.3%的股權轉讓給了上海證券,退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海際大和證券成為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更名為“海際證券”。
2015年,國泰君安為了解決控股子公司上海證券與海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通過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的方式轉讓海際證券66.67%股權,掛牌價格為4.06億。
2015年,國泰君安為了解決控股子公司上海證券與海際證券的同業競爭問題,海際證券66.67%的股權以4.06億元的價格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中天城投、瑞茂通、榮安地產、華西股份和方大特鋼在內的5家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擬出資收購海際證券控股權;私募機構天星資本亦被指有意參與競購。最終,中天城投旗下子公司以30.11億元的報價,受讓了海際證券的股權。
2017年8月1日,海際證券更名為現在的“中天國富證券”。
截至2018年5月30日,中天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中天國富證券股權比例達到了94.91%,上海證券僅剩5.08%。2019年8月27日,中天財富證券拿下經紀業務與證券自營業務牌照,經營范圍由原本的證券承銷保薦再次擴大。
中天國富證券2018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共實現營業總收入-2.79億元,營業利潤-9.27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7.41億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