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個股破發僅是股市的一種日常
11月6日的科創板交易有兩種對話和表情:第一種,科創板公司首現破發!啊?第二種,科創板公司首現破發。哦,知道了。
是的,“新股不敗”首次在科創板被打破:11月6日,昊海生科股價低開1.48%,報88.53元/股,跌破發行價89.23元/股,成為科創板首只破發個股,收盤最終報89.85元/股;久日新材上市交易第二日股價低開,盤中跌破發行價66.68元/股,收盤報66.35元/股。
在被“破發”吸引來的流量中,筆者想問一句,個股“破發”這個現象重要嗎?
答案是很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提醒了投資者市場的風險與殘酷。在任何一個市場,科創類公司都是市場中相對的高風險群體,這也是科創板設立較高的投資者門檻并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的原因。其一,自然是因為科創板公司業績的波動性。因此,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科創板和注冊制市場,投資者更需要對投資標的公開披露信息加以研讀和分析,甚至是形成較為前瞻性的預期;其二,科創板市場的交易制度不同于主板市場,其漲跌幅限制等制度設計符合板塊特性,也意味著更高的交易風險,需要投資者提升投資能力、做好風險管理;其三,一旦股價出現破發,市場還有一個自我修正的動力,這種修正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會向新股定價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釋放影響力。簡單來說,網下申購機構在詢價中可能會更謹慎、更獨立、更注重取舍;網上投資者參與打新前的功課可能會做得更充足、中簽后的心理價位也可能發生調整,新股掛牌首日的新進資金也可能會修正策略。
可是,當筆者再次自問,“破發”真的這么重要嗎?筆者的答案是,并不是。因為,個股“破發”并不值得被過度解讀。
一方面,市場是殘酷的,但市場也是聰明的。個股破發是市場之手的選擇,其實就是所有參與者“決策的加權”,是市場態度的常態化鏡像。它既取決于科創板公司自身的質量、預期或其他擾動因素,也取決于參與者的構成、決策機制,可以說是市場生態中一種很自然的“氣象變化”,難以準確預測,也難以人為干預。另一方面,個股“破發”其實是普遍的,成熟境外市場有20%-30%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我國香港市場2000年-2018年大概27%的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其中2018年由于新經濟企業(與科創板上市更是有一定可比性,且均較難進行精確估值)上市較多,首日破發率達到了32%。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個股“破發”是股市的一種日常,對其過度關注是不必要的。
正如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所強調的,“對于科創板要有信心,也要有包容和耐心。科創板改革肩負著兩大使命,一是通過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經濟創新轉型,二是用這塊‘試驗田’推動資本市場基本制度改革。改革成功與否不能簡單用個別股票短期表現衡量,要從更長時間維度去觀察有沒有把握好科創定位,能不能培育出優秀科創企業,是不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創新”。
筆者認為,科創板個股“破發”,不能否定設定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以來的制度創新,以及新股發行制度的變革。事實上,個股“破發”更多的是市場對于新股供求關系變化的反應、是對于初期投資者過熱情緒的修正、是對于個體公司自身判斷的變化,對于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一次實證。筆者想借此提醒,科創板個股破發,僅是股市的一種日常!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