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有6成家長警覺不足錯失黃金治療期
孩子的發展會依循一定的軌跡,若比原先預期的成長階段慢,就要懷疑孩子有發展遲緩情形。不過統計顯示,有6成的家長都認為‘大雞晚啼’,選擇再觀察就好,如此一來就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
0~6歲是成長關鍵期,勿錯失黃金治療期
全球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大約為6%~8%。如果爸媽懷疑寶寶發展遲緩,建議盡早帶到醫院檢查,萬一確認已發展遲緩,應接受治療。
兒童的發展歷程就像是循序漸進的冒險關卡,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挑戰,0~6歲是成長發展的關鍵(尤其0~3歲更是黃金期,大腦會在此時快速發育),也最需要照顧者的關心、陪伴,但往往因為許多現實因素、資訊取得不易,或是觀念上的落差,導致孩子的隱形需求被忽略。在缺乏有品質的關懷與陪伴,孩子的成長冒險之路,就會顯得困難重重。
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別因保守、害怕,或觀望的心態,讓他們錯失早期治療介入的機會。
如何察覺發展遲緩征兆?
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如:染色體異常、是否曾感染腦膜炎、腦部畸形、癲癇、神經病變、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自閉癥、鉛中毒、環境刺激不足或家庭護理忽略…等,都有可能。因此要通過檢查,及早發現、找出遲緩原因,才能及早治療。
如何察覺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征兆?除了看發展里程碑,還要觀察孩子的能力、反應、表達、適應能力,與同齡孩子相比是不是很明顯的慢。一般來說,1歲以下的孩子,可容許孩子發展落后約2~3個月;1至2歲的孩子,可容許發展落差3~4個月;3歲以上的孩子,若落后長達半年以上,就及早就醫,評估。
肢體與動作發展,是最容易被家長們所忽略的項目,超過一半的父母選擇以再觀察的保守心態面對,遠超語言及認知類別的34.7%,以及自理能力與社會性的35.6%。鼓勵家長可自行制作簡易教具,增加陪伴的質與量,而在疫情嚴峻的此刻,也是在家防疫又能與孩子互動的好妙招。
兒童早期療育怎么做?
父母、老師、保姆、醫護人員等都可能是發覺寶寶可能有遲緩的早篩人員,檢查確認寶寶是不是真的有遲緩狀況,確認發展遲緩后,并依據評估來擬訂治療計劃。
今年6歲的涵涵,出生時,因嚴重的心臟疾病,導致有認知、語言、動作等發展遲緩的情況出現。剛開始,涵涵無法坐穩且手部功能不佳,認知及溝通能力也相當不足,針對涵涵的狀況引導、訓練,如今,涵涵已經開始學習行走,也能抓、握湯匙自行吃飯,并理解簡單的指令,也能發出的語音給予家長、老師們回饋。
發展較慢的孩子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努力才能讓自己茁壯,也因為如此,父母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協助孩子成長。雖然要接受孩子比別人慢半拍很不容易,但仍要面對事實,接受‘發展的慢’是孩子特質的一部分,進而積極處理,幫助孩子盡早接受治療,才能讓孩子遲緩的狀況好轉。
- 標簽:抖音神曲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