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于流感疫苗不安全的流言,你相信或不相信?讓專家幫你解密!
今年受到COVID-19的影響,社區衛生中心疫苗注射應接不暇。然而,當疫苗出現不良反應后,不免也開始對疫苗產生種種疑慮。下面盡可能把對疫苗的疑慮解釋清楚,日后對于自身健康的維護恐怕有著不良影響。
身為現代人,的確無法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式訊息,但可學習通過判斷辨別事件的虛實,而不會任由輿論風向帶著走。
1.媒體報導的‘不良事件’≠‘不良反應’.不良事件應改名‘疑似不良事件’
只要有關疫苗安全的風吹草動,就會被拿來大做文章,媒體也是都先報了再說,等到最后確認跟疫苗無直接相關,澄清的報導卻少之又少或是篇幅很小,難以被廣為知曉,長久下來,難免影響大家對疫苗的信心。
疫苗安全要看時序性和因果,簡單來說,在時序上有相關性,例如打完疫苗后發生癥狀,應該稱為‘不良事件’,確定了因果關系,的確是由接種疫苗疫苗引起的,才稱為‘不良反應’,前者是疑似,后者是確認,兩者不該混為一談,不良事件也絕不等于不良反應。
2.死疫苗在48小時內就有癥狀.超過時間就無直接相關
所有的疫苗大致可分成活的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和死的疫苗(非活化疫苗),死疫苗像是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等,打完后,很快就可能出現局部腫、痛和身體倦怠,癥狀很少超過48小時才發生;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約有1%機率會在48小時內發燒,所以,超過48小時以后才出現的癥狀,大多跟死的疫苗無直接相關。
3.活疫苗通常不會立刻有反應.最快1周后才會出現癥狀
至于活疫苗像是MMR(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卡介苗、水痘等,這類疫苗就像病毒進入人體,會有潛伏期,所以,癥狀通常較晚發生,MMR可能在打完的1周后才會出現發燒癥狀,此外,也有少數血小板低下癥;水痘則通常是5~26天后才出現癥狀;依醫囑接種卡介苗可能出現腋下、頸部淋巴結腫脹,卡介苗不良反應平均發病年齡約為接種后6個月至2年。
4.疫苗安全講實證.猝死等個案最后證實與疫苗無直接相關
疫苗安全性要講求實證,而不是以單一個案以偏概全,就像有人突然猝死,如果他們之前剛好打疫苗,很多人就會把疫苗當成嫌疑犯,其實這對疫苗并不公平,因為很多事件都有可能碰巧一起或接續發生,當接種疫苗后,如果是身體本來就有的潛在問題爆發出來,怎能直接說是注射疫苗所導致的?
當年打新型H1N1流感疫苗,不良事件幾乎都不是由接種疫苗直接引起的,只是打疫苗與本身疾病發作的時間剛好重疊,造成錯誤印象,覺得疫苗不安全。
最后,流感疫苗接種后,有機會出現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的風險,但不接種反而更容易因流感得重病、并發癥等。
- 標簽: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簡譜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