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基礎護理+食物解析+常見疾病難得收藏!
【顱骨】新生兒頭骨尚未閉合,因此顱骨的形狀可隨睡姿塑造改變,和鈣沒有絲毫關系。傳統喜歡睡平頭,現已證明并不科學。詳情可百度“扁頭綜合癥”。不過,因睡平頭導致顱腦損傷或發育障礙的可能性很低。正因為顱骨未閉合,因此嬰兒忌劇烈搖晃,有可能對大腦不利。
新生兒由于脖子短且脊柱生理彎曲尚未形成因此并不需要睡枕頭。能基本靠坐起才可使用枕頭。但,枕頭不是必需品,如嬰兒睡眠良好,也可一直不使用枕頭。定型枕對嬰兒頭骨發育弊大于利。容易吐奶的寶寶,家長可以用小毯子折成不高于三厘米的墊子,同時墊高寶寶的頭和肩膀,側睡防止物吸入。
人們常說的方顱,本身是一個中醫的概念。和缺鈣沒有關系。有些嬰兒頭骨中間有一道溝狀凹陷,學名叫冠狀縫。青春期前后才會閉合。只不過是有些人不明顯而已。與鈣無關。
嬰兒前額上方有一處未閉合的并且可能看見脈搏狀搏動的,叫做囟門。平均閉合時間為一歲半。通常不早于六個月,不晚于兩歲閉合即為正常。當嬰兒出現脫水時囟門處可見較明顯凹陷,當嬰兒出現腦部積水或水腫時可見囟門凸起。
【毛發】無數人會告訴你,孩子頭發少,剃一剃就好。孩子睫毛短,剪一剪就長。其實大錯特錯!!每個人梳頭洗頭的時候都有掉過頭發,為什么沒有禿?因為毛發會終生生長且有自己的生長周期。時間到了就掉了再長出新的來。嬰兒剃光頭不僅容易頭皮造成感染而且對頭發多與少完全沒有關系。頭發數量是由毛囊決定的。剃頭只能剪掉表面的頭發,并不能把毛囊挖出來做。頭發質量與遺傳以及蛋白質吸收率有關。胎兒期的頭發也有生長周期。不啰嗦了再寫又是一篇論文。
【皮膚】小月齡嬰兒常見頭皮出現頭垢,如遇濕疹可加重。處理方法為:先用油脂厚涂頭皮靜置十五至二十分鐘,再用密齒梳子輕輕梳理,最后配合溫水和嬰兒洗發水洗凈。
新生兒在出生后一周左右臉部可能出現脂肪粒狀疹子。學名叫做粟粒疹。是由胎兒期覆蓋在身體表面用來羊水的胎脂吸收后引起的。不用處理通常兩個月內自愈。胎脂本身屬于油脂,對皮膚有作用,新生兒出生后不必急于洗凈。可待其自然吸收。
嬰兒濕疹發生率很高。目前已知與過敏相關,但仍存有爭議。母乳喂養的寶寶發生濕疹情況,需要媽媽配合忌口。但,潤膚露的合理使用可以降低非性皮炎發生率。具體詳見第三章常見疾病。
【眼睛】新生兒常常出現流眼淚的情況。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淚囊炎,二是鼻淚管堵塞。后者更為常見。由胎兒期脫落的上皮細胞堵塞造成。多數可自愈。若三個月后不能自愈需要看眼科做沖洗或探通。早產兒及體弱兒等出生后有吸氧經歷的寶寶滿月時可能需要做視網膜檢查。沒有吸氧經歷的寶寶不必做,此項檢查相對比較痛苦。
【鼻子】小月齡嬰兒常常打噴嚏。主要由于嬰兒沒有鼻毛,無法過濾空氣中的纖維和微塵引起的。因此,不給小月齡嬰兒穿毛衣和絨毛衣。嬰兒不會擤鼻涕,因此干燥的鼻涕會形成鼻屎。不影響呼吸的情況下可以不做處理。影響呼吸的情況下可以用紙巾捻成卷,撥動鼻孔,讓寶寶自然打噴嚏將異物排出。或者,用棉簽沾溫水濕潤鼻腔再用吸鼻器吸出。這里推薦口吸式吸鼻器。最后,用棉簽沾橄欖油茶油等油脂擦鼻腔,粘膜。不宜時常撥弄寶寶鼻腔,以免引起充血。
【嘴巴】嬰兒乳牙在胚胎時期即已形成,萌出時間因人而異,與遺傳有一定關聯,與鈣無關。個別嬰兒出生即有牙齒。有些嬰兒的牙齦上會有白色硬物俗稱馬牙,是由脫落的上皮珠形成的。無害無痛,無需處理。嬰兒口腔粘膜嬌嫩,擦洗口腔牙齦,容易粘膜且沒有意義。但是,從嬰兒長出第一顆牙齒開始即需要刷牙!乳牙的健康和恒牙息息相關。可以使用可吞咽牙膏,每次用量為一顆米粒大小。鵝口瘡,是由霉菌形成。而霉菌的天敵是細菌。因此多數患有鵝口瘡的寶寶都與家人過度講究衛生以及消毒水有關。母乳喂養的媽媽每次喂奶前無需反復清潔乳頭。寶寶患上鵝口瘡,家長可用制霉菌素片溶水,用棉簽擦拭患處,同時服用益生菌制劑。有些寶寶存在舌系帶過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舌頭無法伸出口腔或舌尖呈“W”形。只要不影響吃奶,都可暫時觀察。通常,月齡越小痛感越弱,剪開舌系帶的影響越小。但多數可自愈。五六歲時再處理即可。但是,嚴重過短的需要及時處理否則對日后咬字發音有影響。
【耳朵】小月齡寶寶容易吐奶,若物流內易導致中耳炎。因此,當發現寶寶耳朵有臭味或是有液體流出請及時就診耳鼻喉科以及時判斷病因是中耳炎抑或耳道濕疹。很多寶寶會出現睡覺時扯耳朵或搖頭的情況。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耳朵的神經與牙神經接近,寶寶萌牙期牙神經不適,易引起扯耳朵行為。二是,雙耳內耳道發育往往不是同步且平衡的,當出現不平衡時耳道會出現異物感。
【喉管】很多寶寶會出現呼吸時有呼嚕呼嚕的聲音,像痰音一樣。甚至有個別寶寶會在呼吸時有雞打鳴樣哨音。這叫做喉喘鳴。是喉軟骨軟化引起的。通常六個月有明顯好轉,兩歲以內完全自愈。不影響吃奶和呼吸就不需要治療。不放心的可以去耳鼻喉科確診。這是一種骨鈣沉積問題。與鈣有關但與缺鈣無關。每天按時按量補充VD即可。
【上肢】極個別新生兒家長會發現寶寶手臂無法舉起,這很有可能是臂叢神經損傷。屬于產傷。因難產而產生,與胎兒橫位或胎兒過大以及產程過長有關。有些寶寶則是表現為鎖骨或肋骨骨折。醫學上把八斤以上的寶寶稱為巨大兒。別以為大胖小子是夸!巨大兒成年后發生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比普通人高得多。歐美人種比亞洲人高大多了,他們寶寶的平均出生體重為7.2斤。亞洲寶寶5.8-7斤的出生體重是比較合適的。不細說了,再說又是一篇論文。
【軀干】不要給新生兒擠乳頭,根本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且有可能讓孩子感染壞死性胸膜炎。很多人糾結鈣這個問題,什么雞胸啦,漏斗胸啦,肋骨外翻啦。前面兩個自行圍脖關注丁香園汗哥。他的微量元素很詳細。肋骨外翻主要由于嬰兒膈肌外撐,以及穿分體式衣服腰部過緊造成的。新生兒臍帶殘端只要保持清潔和干燥就好。洗澡可以不避水,但是洗澡后需要徹底消毒。
【下肢】簡單講講哈。足外翻,足內翻,馬蹄足這種必須看骨科哈。胎兒在母體蜷縮了十個月,因此嬰兒平躺時青蛙腿常正常的。讓所有你給寶寶綁腿的人都滾一邊去。大約有千分之一的寶寶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問題,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六個月內B超可以確診,六個月后需要照X光。自查方法除了觀察嬰兒腿部皮紋是否對稱,更重要的是做兩膝外展。具體方法可以度娘。嬰兒的腿會經歷先O形腿(2歲以內),再經歷X形腿(2-6歲),最后正常。這是正常的生長發育過程。
3.嬰兒的第一口必須是奶!不是水,不是葡萄糖,不是各種莫名其妙的動植物制品。不是吃不死就代表可以吃。
5.嬰兒出生15天起即可開始補充400單位VD。周歲后補充600單位直至兩歲。VD是鈣吸收的關鍵。早產兒出生后前兩周需要每日800單位。嬰兒不需要補鈣。
6.把尿壞處很多!不利于膀胱括約肌發育,不利于脊柱發育,不利于肛欲期發展,不利于隱私意識萌芽。
7.尊重寶寶的自然發展。大動作水到渠成,不扶坐扶站扶走。讓寶寶自己摸索自己成長,不要揠苗助長,對骨骼只有壞處!
8.醫學上嬰兒連續睡眠五個小時就代表整覺。嬰兒的睡眠模式與不同,是深淺交替大約20分鐘一輪。寶寶還沒有適應外面的世界,因此需要你的安撫。萌牙期,猛漲期都有可能造成夜醒頻繁。不要相信所謂的睡眠訓練法,哭聲免疫法,抱起放下法。具體危害可以百度百科“哭聲免疫法”。這種不的方法連訓練動物都不適合。記住,同時具備不哭不鬧不生病,愛吃愛睡愛說笑的,這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用本能來愛孩子。你以為他能依偎在你懷里多久呢?
最適合寶寶的食物永遠是母乳!配方奶粉是母乳的代替品,一直在模仿,從不能超越。寶寶的第一口必須是奶。生完寶寶立刻跟寶寶進行肌膚接觸,對寶寶的健康有莫大的好處。半小時內立刻哺乳可以早開奶。早吸吮早開奶。并不是有奶才能吸。乳腺管內的益生菌可以迅速建立寶寶的腸道機制。即便一滴奶都沒有也要吸。越早吸越早下奶,吸越多奶越多。母乳喂養是一場關于信心的供需游戲。吸吮刺激越多,大腦分泌的泌乳素越多。當你和寶寶逐漸產生默契,你會逐漸供需平衡。也就是平常不漲奶,吸吮才有奶。
除了艾滋病,沒有不能哺乳的疾病。除非需要長期服特殊藥物。大小三陽也可以哺乳。
媽媽生病可以用藥。哺乳期安全用藥的藥品分為L1-L5級。根據分類用藥即可。
胎兒在子宮內靠臍帶胎盤相連,營養隨需隨取。因此嬰兒保留了這一汲取能量的習慣,隨時需要也隨時可能停止。母乳喂養是按需喂養,很好地了寶寶的小習慣。人工喂養需要避免過度喂養,扭轉了寶寶的生理模式。奶瓶是負壓原理,且寶寶有吸吮需求,容易過度。過度喂養會導致寶寶的血液集中到胃部消化食物,腦部供血不足。看似能睡很久其實遠不如淺睡眠對大腦的發育有好處。
母乳夠不夠,信心和尿量是前提。體重增長是關鍵。每天能有至少6-8塊有分量的尿布即為尿量正常。有分量指的是4茶匙也就是60g。且尿不黃。新生兒生減重低于7%的寶寶都不需要添加配方奶粉。前三個月每月增長600g以上即為正常。巨大兒有可能出現體重不長甚至減輕。
無論是人工喂養還是母乳喂養,奶中大約含有90%的水。不需要喂水。過量的水不僅影響奶量而且增加腎臟負擔。六個月內除了奶,什么別的食物都不需要。
滿180天添加輔食,早產兒需要矯正胎齡。第一口是強化鐵配方米粉。輔食添加原則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易消化的到難消化的,由單一到復雜,無糖無鹽少油。每種食物添加后需觀察至少三天,確認沒有過敏即可添加下一樣。品種不限,2013版輔食添加指南表示推遲易敏食物不能降低致敏性。嬰兒不能吃蜂蜜!!
鹽會增加寶寶腎臟負擔,不要用的味覺來衡量寶寶。沒有吃過鹽的人是不會覺得天然味道不好吃的。
輔食添加是嬰兒逐漸過度食物的里程碑。目的是感受食物而不是吃到飽,不要喧兵奪主。
現在不是原始社會,各種工具五花八門。一個壓蒜器一把輔食剪刀就很好用了,千萬不要嚼喂寶寶。
八個月后可以吃酸奶,一歲后可以添加純牛奶,奶酪等乳制品,以提供充足鈣質。正常吃飯的孩子不需要配方奶。配方奶的鈣含量沒有純牛奶高。具體參考我的另一個帖子《關于周歲后的乳制品補充》。
【濕疹】嬰兒腸道通透性強,致敏因子容易透過腸壁進入血液。輕度濕疹不需要忌口。加強保濕潤膚即可。中重度濕疹需要用食物回避法,一一實驗排除,回避寶寶過敏食物。脫敏法不適合嬰兒,因此一旦發生過敏必須忌口四個月以上。母乳喂養嬰兒發生濕疹,媽媽比如用排除法找出過敏源,忌口。除了加強保濕,用藥上切忌使用來不明的藥物,明明白白用弱性激素比稀里糊涂用所謂不含激素的藥物來得安全。常見弱性激素按照強弱排序為1%地塞米松軟膏<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艾洛松。有破潰出水的需要預防感染,可以使用莫匹羅星軟膏。
【黃疸】亞洲寶寶幾乎生下來都有黃疸。黃疸分為生和病。病黃疸很少見,表現為出生三天內立即出現,且數值高居不下。必須遵醫囑處理!否則發展成了核黃疸會留下終生后遺癥!生黃疸非常普遍。數值不超過17不需要治療。更不要輕易藥物退黃。茵梔黃口服液本身是瀉藥并且有肝毒性。傳說中治百病的媽咪愛跟黃疸半毛錢關系都沒有。生黃疸的成因很簡單:胎兒體內的膽紅素一直通過臍帶胎盤由母體代為代謝。出生后需要自己代謝,體內一時還不能調整過來導致代謝慢,膽紅素高。開瀉藥給寶寶退黃,就是讓孩子多拉多排。多吃奶一樣可以多拉,何必要用瀉藥?母乳喂養的寶寶黃疸代謝會慢一些。因為母乳里含有一種成分叫葡萄糖醛酸酶,會把結合到小腸的膽紅素重新分解。腸道適應了就好。不必停乳。膽紅素本身是一種強抗氧化劑,適當升高,對大腦有利無害。
【腸絞痛】這玩意兒需要和腸套疊做區分。腸套疊表現為五分鐘一哭鬧,差,先便秘后血便。較胖的男寶更容易發生。輕度的去做空氣灌腸就好了,嚴重的需要手術甚至截掉腸子。腸絞痛病因不明,民間更喜歡稱為脹氣。表現為連續半小時以上的不明原因哭鬧。縮腿,排便費力。可以采用揉肚子,飛機抱(具體姿勢可以百度),鼓勵寶寶趴著,來達到幫助排氣的效果。非常嚴重的寶寶可以嘗試服用西甲硅油,買不到就用二甲硅油,讓四磨湯去死吧!
【便秘】這里有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個叫便秘,一個叫攢肚。便秘是指寶寶排便痛苦并困難,并且拉出來粑粑顆粒狀干硬。一般添加輔食前都不會出現。一旦出現可以用開塞露幫助排便以免肛裂。但是不能!配合順時針揉肚子和增加運動量和奶量,添加輔食后的寶寶需要增加蔬菜的品種和量以及飲水量,每天至少五種蔬果,回避容易便秘的食物。攢肚指的是,幾天不拉粑粑,但是排出的粑粑并不干硬也不費力。添加輔食前的寶寶更常見。主要是食物殘渣少,并且腸道蠕動規律因為某種原因突然減緩而引起的。無害,不需要干預。耐心等待就好。如果,寶寶從出生起就一直很少排便,連胎糞都排得不順利,那就需要留意,可能是先天性狹窄,需要擴肛。母乳寶寶的粑粑一天N次或者N天一次,只要性狀正常就都正常。需要說明一點,小月齡寶寶排便表現得很困難是正常的,他們還不太明白如何用力呢。
【腹瀉】對于嬰兒來說腹瀉不是指次數而是指性狀!蛋花便,水便,粘液便,血絲便,這些才屬于需要緊張的范疇。要搞清楚為什么腹瀉才是用藥的關鍵。寶寶不會說話,只能靠化驗。簡單教大家看糞常規化驗單:白細胞在15以上,或者有膿細胞,或者有紅細胞,都提示有可能細菌感染。抗生素一用就必須5-7天,療程不夠會激發耐藥性,不能盲目也不能盲目亂用,病毒感染不要用抗生素,細菌感染才能用!!!益生菌的效果見仁見智,但推薦用活菌,像媽咪愛這種屎腸球菌,效果有限。水便嚴重才能考慮用蒙脫石散或者消旋卡多曲,可以減少糞便中的水分,但有可能延長病程。腹瀉嚴重容易脫水,首選用補液鹽Ⅲ,推薦買美國雅培的,口味很多孩子不。
【發燒】發燒只是一種癥狀不是疾病本身。所謂的燒壞腦子和燒成肺炎,都是發燒君替腦炎君和肺炎君擋槍了。發燒超過24H驗血常規會更準確。發燒三天以上需要就醫。38.5以下物理降溫,38.5以上吃布洛芬或者對乙酰氨基酚。有熱性驚厥史的需要做腦部檢查排除其他病變可能,有多次熱性驚厥史的需要吃安定來預防發作。
【病毒感染】本來想寫寫感冒的,怕寫成論文了。簡單說下好了。病毒有自限性,多數都能自愈。比如病毒冒,皰疹性咽頰炎,手足口,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發燒超過38.5就吃退燒藥,腹瀉就喝補液鹽Ⅲ,別的就等它自己好。三歲以內的寶寶抗體除了來自于母體和疫苗,更重要的就是來自于反復的生病和自愈。如何判斷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呢?主要兩點,一是狀態,二是血常規。關于如何看血常規的帖子可以參考蝦米媽媽的文章,非常詳細。關于感冒發燒咳嗽,她的帖子也非常詳盡。大家盡情度娘。
1.所有的中成藥注射液!中成藥的顆粒比西藥大,進入血管里一輩子都排不出來。而且非常容易過敏。
2.四歲以內不用復方藥。六個月以內生病一律看醫生,不要自己處理。新生兒生病一律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