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常見病的最強“克星”!小兒推拿按摩大全來啦!
猶記得小時候,每次生病,媽媽總是圍著我團團轉,恨不得替我承受所有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小孩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面對寶寶的感冒、肺炎、咳嗽、腹瀉等疾病,你是否也曾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六神無主?身為父母,有必要掌握一些常見病癥的防治護理知識,以解燃眉之急。今天小科就放個大招,邀您一起學習嬰幼兒常見病的推拿按摩大全。
推拿醫術是中國古老的醫治傷病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不需要吃藥吊水就能達到治病的作用。寶寶生病了,如果媽媽懂得一些簡單的推拿按摩方法,不僅幫助寶寶盡快治好病,還能免去寶寶打針吃藥的痛苦。本期專題我們就收集了一些簡單易學的小兒推拿按摩知識,讓媽媽幫寶寶治病強身。
春季是小兒感冒高發季節,常用的推拿手法和家庭防護,對感冒的預防和治療都很有幫助。
發燒是最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4歲以下的寶寶在一年里,平均會發燒6~9次。大多數發燒運用物理降溫以及推拿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操作才能為寶寶退燒吧。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鐘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肘到腕,不可反向操作!
如何通過推拿來給寶寶治療腹瀉呢?有一些基本的推拿處方,家長可以在家自行給孩子推拿,一是可以止瀉,另外也可以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醫生提醒,在給孩子按摩推拿之前,一定要準備好BB油,在按摩部位涂抹均勻。
1.揉腹法。家長可以把手掌攤開,放在寶寶的腹部,逆時針輕揉50下左右,或者2分鐘左右。這個按摩手法可以讓孩子止住腹瀉,同時促進腸胃功能潤化。醫生提醒,一定要逆時針,也就是要逆著腸子的方向揉動(見下圖①)。
2.推。方法要領是順著寶寶的脊柱由下往上搓,一直搓到皮膚微紅發熱為止。小兒腹瀉傷經液,氣血經液同源,所以要給寶寶補氣血。脊柱屬中醫督脈,主一身之陽,推背可以補陽氣,健脾補腎,增強孩子抵抗力(見下圖②)。
3.推上七節骨。用拇指側面或者食指、中指指腹,從寶寶的骶骨(尾椎)出往上推,直推到腰部,即命門(督脈穴,第二腰椎下凹陷中)處止。推拿時,手法可以稍重一些,推到皮膚發熱為適度。這是比較好的止瀉手法(見下圖③)。
4.揉板門。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家長可以用右手拇指指腹順時針旋揉寶寶手掌大魚際,次數在50次左右。按揉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強腸的蠕能,讓寶寶的腸功能更好(見下圖④)。
5.補腎。家長按住寶寶的小拇指最外面一節的指腹,順時針旋推,150~300次。在這里,是寶寶腎經的反應點,腎主水,所以推拿此處可以補腎水,防治寶寶因腹瀉而發生脫水的情況(見下圖⑤)。
小兒支氣管炎主要屬中醫“風溫”病的范圍。發病原因為肺衛不固,風熱從肌表口鼻犯肺,以致熱郁肺氣,蒸液成痰。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急、咯痰、嗆奶、、呼吸困難等。
(1)患兒扶抱或仰臥,家長固定患兒上肢,清肺經、推(退)六腑各300次,推三關100次。
(2)小兒高熱不退,擠捏天突至劍突及兩側和大椎至第1腰椎及兩側,至皮下輕度瘀血為宜。
遺尿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睡覺時,不隨意的將小便尿在床上的病癥,俗稱“尿床”。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于小兒體質虛弱和習慣不良所致,主要與腎、膀胱有關。
(2)拿住患兒小指,先推腎經穴300次,然后在小指的第二指關節掌側橫紋中點處,即所謂夜尿點,掐10次。
注意:按摩每天進行一次,連續按摩5~1O次后,如遺尿狀況不再發生,還應再按摩數次以鞏固療效。
如果爸爸媽媽能對寶寶進行推拿按摩,可健體強身,增強其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這里介紹一種治療寶寶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家庭小兒推拿按摩保健方法。具體手法如下:
按揉四橫紋:四橫紋于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時,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兒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別按揉四橫紋穴,約2~3分鐘;具有調中行氣,和氣血,除脹氣的作用。
按揉板門穴:板門于小兒手掌大魚際處。操作時,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兒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門穴。按揉時,順、逆時針皆可,可調整脾胃功能。
推脾經穴:脾經穴在小兒拇指橈側面。操作時,操作者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夾住小兒左手四指,再以拇指與中指捏住小兒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兒脾經穴,從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單方向直推,不宜來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腳心,屈趾時,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操作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該穴,按揉時,順、逆時針皆可。按揉2~3分鐘。具有止吐瀉,調脾胃的作用。